说起汉阳的大学,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因为它啊,真要严格按行政区划来说,现在汉阳区内,还真没有传统意义上那些本科层次的“双一流”综合性大学了。这话一出口,可能不少人会愣住,毕竟武汉可是个大学城啊,怎么汉阳就“落空”了呢?别急,这里头有门道,有历史,更有武汉这座城市不断生长、变化的故事。
你看,像咱们这些老武汉人啊,脑子里关于武汉三镇的地理概念,有时候跟行政区划是有点错位的。在很多人的语境里,汉阳,它不仅仅是汉阳区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个文化符号,一种连接着古老与现代的气质。当年,武昌、汉口、汉阳,这三镇可是各自精彩,互不相让。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行政区划几经调整,城市的版图不断扩张,大学的布局也随之演变。所以,当你问“汉阳有哪些大学”的时候,如果我只冷冰冰地告诉你“没有”,那未免太不近人情,也太不符合武汉人那种热络的性子了。
严格来讲,目前在汉阳区的辖区范围内,确实没有那种全国闻名、动辄几万学子的本科层次综合性大学。你熟悉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那都是在武昌;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的主校区,也在武昌或者洪山。那汉阳,难道就真的与高等教育无缘了吗?当然不是!
虽然没有“大牌”坐镇,但汉阳这片土地,它一直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默默滋养着教育,孕育着人才。比如说,你如果沿着墨水湖边走,或者从长江大桥上往汉阳方向看,你可能会觉得,武汉理工大学的南湖校区,离汉阳多近啊,隔着一座桥,跨个湖就到了,很多汉阳伢(子)们,高中毕业一门心思想考进去,周末骑个自行车,不到半小时就能晃悠到学校大门口,那感觉,简直就像自家后院儿。可它,行政上,那是洪山区的地盘。这就好比,你看着武昌鱼,嘴里流着哈喇子,心想这是武昌的特产,但它可能在蔡甸的湖里捞出来的——地理上的亲近,不等于行政上的归属。
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汉阳作为武汉高校群辐射范围内的重要一环。你想啊,地铁四号线、三号线穿梭其间,过个江,转个线,那简直不要太方便。住在汉阳的学生,去武大看樱花,去华科感受工科魅力,去财大体验金融气息,都不过是几站地铁的事儿。所以,汉阳虽然没有实体大学,但它承载了大量在武汉读书的学子们的住宿需求、生活消费,甚至工作就业。晚上走在汉阳大道上,你能看到不少朝气蓬勃的面孔,他们也许白天在武昌的图书馆里奋笔疾书,晚上回到汉阳的出租屋里点灯熬油,汉阳,就这样成了他们梦想的“中转站”和“加油站”。
当然,话又说回来,如果你把眼界放宽一些,不拘泥于“综合性大学”这几个字,汉阳还是有一些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的高等职业院校和专科院校的。比如,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它就在汉阳,培养了大量的建筑和城市管理人才,这可是真真切切地为武汉的城市建设添砖加瓦。还有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交通运输行业输送新鲜血液,这些学生毕业后,有的可能就在我们武汉的桥梁、道路建设中发挥着作用。它们虽然不像那些“双一流”院校那么光芒万丈,但在各自的细分领域,那是实打实的“硬核”存在,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这些学校的学生们,同样在汉阳这片土地上挥洒着青春,学习着技能,为自己的未来打拼。他们也是“大学”的组成部分,是汉阳教育的骄傲。
说到这儿,你可能就明白了,汉阳的大学“缺失”,更多的是一种行政划分上的“错觉”,而非教育资源上的“空白”。武汉作为一个拥有百万大学生的大城市,它的教育资源是整体布局、辐射全城的。汉阳区,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焕发着新生的活力。从琴台大剧院的艺术殿堂,到汉阳造的文化创意园区,再到如火如荼的四新片区建设,汉阳正在转型,在升级。
这片土地,虽然没有高耸的教学楼和绿草如茵的大学校园,却有无数的学子在这里安家落户,也有大量的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选择落户汉阳,吸引着高学历人才的到来。这些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它们某种程度上,也扮演着“无形大学”的角色,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孵化器”,也是学生们走出校园后的“实训基地”。你说,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大学”吗?
所以,要我说,汉阳的大学,它不在于有几所大学“坐落”其间,而在于它“融入”了武汉这座大学城的整体氛围之中,它吸纳着大学的辐射,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校外宿舍”,又像一个实习基地,更像是一块巨大的“城市画布”,让那些在武汉接受高等教育的学子们,在这里描绘他们的人生底色。
我个人觉得,讨论汉阳有没有大学,不能只看地图上的红线框框。得看它对教育的贡献,对人才的吸引,对城市发展的支撑。汉阳,它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参与着武汉的教育大业,未来也一定会承载更多的教育功能,也许是新的职业学院,也许是企业大学,谁说得准呢?毕竟,武汉这座城市,永远都在生长,永远充满着无限可能。只要有学习的渴望,有求知的热情,哪里不能是大学呢?汉阳,它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烟火气、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求学之地、成长之地。它不声不响,却又无处不在地影响着这座城市的人才格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