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西安的大学,特别是那些顶着985和211光环的,其实就那么几所,但它们的分量,那可不是盖的。
首先是两所响当当的985: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然后是211序列里的,除了上面这两所本身就是211,还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大学
嗯,掰着指头数也就这几个。但你别看数量不多,这几个学校往西安城里一扎根,给这座古老城市带来的那股子年轻劲儿、蓬勃气,还有那种沉甸甸的底蕴,真是说不出来的复杂味道。
你想啊,西安交通大学,这名字听着就带着历史的回响,从上海滩迁过来,扎根在西北,那种家国情怀,那种西迁精神,不是一句空话。走在兴庆校区老图书馆门口那条路上,梧桐树荫斑驳,空气里都弥漫着一股子老旧书本和实验室特有的味道,混着初夏的丁香或者秋日的桂花香,嗯,没错,就是那种感觉!那种厚重,又带着点儿清冷,你知道这里头走出去了多少大牛,多少工程师,多少改变世界的人?当年高考那会儿,它就是多少人心里的白月光,可望而不可即。竞争那叫一个激烈,感觉自己那点儿分数在它面前就是个笑话。就算没考上,每次路过咸宁路,或者去雁塔校区那边办个事,心里都忍不住会冒出一句:“哎,这是交大啊。”那种自带气场的地方。
再说说西北工业大学,这名字一听,就硬!军工背景,国之重器,那种低调的、严谨的、甚至有点神秘的气质。他们的学生,总觉得带着一股子工科男特有的执着劲儿,埋头苦干,不声不响,但关键时刻总能干出点儿名堂来。学校在友谊西路那边,周边的梧桐树特别高大,校园里也透着股子干净利落。每次看新闻里提到航空航天、无人机啥的,脑子里立刻就能浮现出西工大的影子。感觉它就像个武功高强的隐士,平时不太张扬,但真出手,一鸣惊人。对我们这种普通人来说,这学校就是“高科技”和“牛人”的代名词,总觉得能考进去的都是那种特别聪明、特别能钻研的脑瓜子。当年志愿都没敢往这上面看,觉得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然后是211里的其他几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简称西电。这学校,光听名字就知道是玩儿“电”的。电子、信息、通信,这些都是他们的强项。学校在南边,科技路那边,感觉整个区域都因为这个学校变得特别有活力,充满了年轻创业的气息。我有个朋友就是在西电读的计算机,毕业后去了深圳,现在混得风生水起。他老说他们学校实验室的光能亮到半夜,大家学起来那股劲儿特足,都是一群对技术充满热情、有点儿 geeky 的小伙子姑娘们。这学校给我的感觉就是,特别“新”,特别“潮”,虽然也有年头了,但它盯着的方向总是未来。而且西电的学生,就业真是没得说,很多科技大厂都抢着要。
陕西师范大学,陕师大。这学校,人文气息那叫一个浓!师范类院校的翘楚,培养老师的摇篮。学校在长安区那边,新校区特别大。他们的学生,尤其是女孩子,感觉都带着一种温婉的气质,但眼神里又透着股子坚韧。我认识几个在陕师大毕业的老师,讲课那叫一个棒,人也特别有耐心。这学校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涓涓细流,不声不响地滋养着一方教育沃土。不像前几个学校那么“硬”,那么“高精尖”,但它对这个社会的影响,那是深入骨髓的。你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哪个老师不是从这样的师范院校走出来的?所以陕师大在我心里,是温暖的,是厚重的,带着一股子情怀在里面。
最后是西北大学,西大。这可是个老牌子了,历史甚至比前几个都悠久。它是个综合性大学,文理工史哲艺啥都有,那种兼容并包的气度。学校在太白北路那边,老校区有点儿闹中取静的意思,红砖教学楼,爬满藤蔓的墙,特别有感觉。西大给我的感觉就是,特别“稳”,特别“大气”,不急不躁的,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笑看风云。他们的人文社科特别强,出了不少学者、作家。当年报考的时候,西大也是很多人心里的备选项,觉得去那里读书,能沾染点儿书卷气,能感受到那种纯粹的学术氛围。虽然不像交大、西工大那样名字响亮到家喻户户都知道,但在学术圈里,在很多人心里,西大的分量一点儿都不轻。
这几所学校,星星点点地分布在西安城里,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独特的灵魂。它们不仅仅是几栋楼,几个校园,它们承载着无数人的青春梦想、汗水、奋斗,甚至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它们培养的人才,为国家、为社会做出的贡献,那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在西安生活,你很难不跟它们打交道,也许是朋友在里面读书,也许是路过校园被那股氛围吸引,也许是工作中接触到它们培养出来的人才。
说起来,这些大学也是西安这座城市的一部分,给它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它在古老厚重的底色之上,增添了现代科技的亮色和教育文化的深度。它们的存在,让西安不仅仅是一个旅游城市,一个历史博物馆,更是一个充满希望、充满创造力的地方。每次看到那些背着书包、行色匆匆的学生,就会觉得这座城市未来可期。那种感觉,挺好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