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泰州的大学啊,跟那些动不动就十几二十所的省会大城市比,肯定不能算多,掰着指头也能数得过来那么几家。但这几家吧,各有各的模样,给这座看起来节奏慢悠悠的苏中城市,注入了那么点儿不一样的活力。
你真要问,泰州到底有啥大学?直说了吧,最常听到的,或者说,名头里带“大学”俩字的,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那个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这算是这边普通本科里头,比较多人知道的了。它坐落在城南那边,靠着凤城河,环境倒是挺清幽的。以前总觉得这种“独立学院”或者叫“民办二级学院”的,跟本部差口气儿,但这些年,听说也一直在发展,学生数量不少。想想当年,学校周围还是一片片空地,现在商业也起来了,奶茶店、小吃街,年轻人的聚集地呗。周末或者傍晚,能看到不少学生晃悠,给本来可能有点儿寂寞的城南,添了点儿生机。这学校的专业嘛,文科类的、管理类的、工科的好像都有点儿,比较综合吧,但总归是挂着南师大的牌子,师范类的专业应该还是它的一块招牌。
除了这个,泰州的高等教育,更多的是偏向职业技术教育。这不是贬低啊,实打实地说,这可能更符合当下社会的需要,也更贴合泰州本地的产业结构。比如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这可是个大块头,校区挺大的,学生也贼多。你走在泰州街头,碰到个把年轻人,问他哪儿毕业的,说不定就是这儿。它涵盖的专业就广了,从机电、化工到经贸、旅游,几乎你能想到的应用型专业,它都有涉猎。感觉出来的人,很多都是直接奔着工厂、企业去了,是真正的“技术人才”。接地气,实用,这就是它的关键词。
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特别有地方特色的,就是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听名字就知道,跟农业、畜牧业打交道。你说一个城市里有这么个学校,是不是有点儿意思?尤其在苏中,农业虽然不像苏北那么大片,但基础还是有的,更别提现在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啥的,也都挺时髦。我猜这学校里出来的人,可能是那种既懂技术,又对土地、对牲畜有感情的。也许很多人觉得这专业听着土,但真正在这个领域深耕,也是一门学问,而且需求一直都在。这学校具体在哪儿我不太确定,但我脑子里总能勾勒出那种画面:绿树成荫的校园,可能还有自己的实验田或者养殖基地?挺特别的。
然后是江苏医药职业学院。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吧,医药是泰州的支柱产业之一啊!“中国医药城”的名头不是吹的。所以,有这么一所专门培养医药类人才的学校,太顺理成章了。护士、药剂师、医学技术人员……都是从这里出来的。这学校的学生,感觉自带一种严谨劲儿?毕竟是跟人健康打交道的工作。将来他们很多都会留在本地的医院或者医药企业,直接服务泰州老百姓。这个学校的存在,跟泰州的城市基因是高度契合的。
对了,还有个特别的存在,一般人可能接触不多,就是海军陆战队工程大学,或者说它的一部分在泰州。这是个军事院校,培养的是部队里头的技术人才。这个就更神秘一点儿了,门口站岗的都透着股子严肃劲儿。跟前面几个面向普通大众招生的学校完全不一样。它的存在,更多的是一种城市层面的意义,说明泰州在国防建设领域也有自己的位置。学生们是军人,管理肯定特别严格,跟地方学校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你看,泰州的这几所主要高等学府(虽然大部分是高职高专),它们构成的图景,其实挺有意思的。不像很多大城市那样遍地是综合性大学、名校分校区,泰州的教育资源,好像是根据自己的城市定位和产业需求量身打造的。南师大泰州学院提供了一部分基础文理科教育的平台,满足了部分学生对本科的追求;而那几所响当当的职业技术学院,则源源不断地为这座城市和周边地区输送着技术技能型人才,他们是城市运转的毛细血管,是车间里的主力,是医院里的中坚力量,是田埂上的希望。
说实话,有时候觉得,这种务实挺好的。来了就能学到一技之长,毕业了就能找到工作,直接对接产业。少了点儿象牙塔里的天马行空,多了点儿烟火气和脚踏实地。虽然我个人可能会更倾向于那种研究型大学的氛围,但对于泰州这座城市来说,也许这才是最适合它的模式。它不需要成为另一个南京或者上海,它有它自己的路要走,有它自己的产业要发展,有它自己的人要培养。
当然,也总会有人说,哎呀,泰州怎么没有个像样的“一本”或者“211”啊?这我也理解,谁不想家门口就有好大学呢?但教育资源的分布是国家层面的布局,不是说建就能建的。而且,好的大学,也需要强大的城市底蕴和人才吸引力来支撑。泰州这些年发展很快,医药产业、装备制造、新能源啥的都搞得有声有色,说不定未来,随着城市能级的提升,高等教育的版图也会跟着变化呢?谁知道呢。
但至少现在,提起泰州的大学,我脑子里浮现的就是这些名字,这些带着各自特色、或在城南安静生长、或在城市各个角落默默输送人才的学校们。它们是这座城市青春的一部分,是它面向未来,培养技术力量和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它们没那么光芒万丈,但都挺重要的,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给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