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日本的“三流大学”究竟有哪些,这真不是一个能简单拉个名单就能说清的问题。因为日本官方从来就没有一个所谓的“一流”、“二流”、“三流”的明确划分标准,这更多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说法,是大家在茶余饭后,或者在学生、家长们私下里,根据大学的入学难度、毕业生就业情况、社会声誉、研究实力等一系列因素,模糊地勾勒出来的层级。
如果非要给个直白的回答,那些通常被人们口头提及的“三流大学”,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首先,最典型、最能代表这种“三流”概念的,就是所谓的Fラン大学。这个词源自日本早年对大学偏差值(入学难度衡量标准)的划分,Fランク就是最低的一个档次,甚至有些大学的偏差值低到已经无法被有效测算,或者说,只要报名几乎就能被录取。这些大学的数量,说实话,真不少,多到你难以想象。它们绝大多数都是私立大学,尤以地方性的私立大学居多,有些甚至连名字你都没怎么听说过。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入学门槛极低,有些甚至连基本的考试形式都只是走个过场,只要你愿意来,就张开双臂欢迎。
其次,还有一些是某些专业非常冷门或者社会需求度不高的私立大学,即使它们整体排名可能没那么“F级”,但因为其专业限制了毕业生的出路,或者教学质量确实跟不上时代,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屡屡碰壁,久而久之,也就被归入了“三流”的范畴。
最后,是一些面临招生困境、教学资源匮乏、甚至可能随时倒闭的私立大学。这些大学可能曾有过自己的辉煌,但在日本少子化浪潮和大学全入時代(所有考生都有大学可上的时代)的双重冲击下,日渐衰落,苦苦挣扎。它们的存在,与其说是为了教育,不如说更多是为了维持自身的运营,其教学质量和学生体验可想而知。
所以你看,这“三流”并非一个死板的标签,它更像是一个光谱,从“勉强能读”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大学,都可能被投射进这个模糊的区域。
话说回来,为什么日本会有这么多,或者说,为什么人们会普遍认为有这么多“三流大学”呢?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挺长的故事,掺杂着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变迁以及教育产业化的复杂纠葛。
我记得很多年前,我有个朋友的孩子,高考失利,按理说,那成绩在我们老家可能也就上个大专。但拗不过孩子非要去日本的劲头,再加上家里条件也还行,一番操作下来,竟然真就去了日本的一所私立大学。当时我就纳闷,这孩子成绩平平,日语也是临时抱佛脚,怎么就能去日本上大学了?后来才知道,原来日本的大学数量简直是多如牛毛,尤其是私立大学,为了生存,招生压力山大。
这就是日本大学教育的现状:僧多粥少,哦不,是大学太多,学生不够用了! 自从上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经济进入了漫长的“失去的三十年”,而伴随经济停滞的,是那可怕的少子化浪潮。新生儿数量逐年减少,直接导致了大学适龄人口锐减。但与此同时,大学的数量却不减反增,或者说,很多私立大学即使面临招生危机,也硬撑着不敢倒闭,因为一旦倒闭,背后的教职工、地方经济,甚至校友情感,都会受到巨大冲击。
于是,一个畸形的现象就出现了:大学为了招到学生,不得不降低入学门槛。那些曾经也算有些名气的私立大学,在招生压力下,也不得不逐渐放宽标准。而那些原本就处于底层的大学,更是直接沦为了Fラン大学,它们的存在,与其说是在筛选人才,不如说更像是在兜底,把那些考不上国立公立、考不上名牌私立的学生,统统“收编”进来。
你想想看,当一个大学的入学考试,其难度甚至不如你平时做个智力测试题,或者说,你只要能按时交学费,基本上就能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它还能有多少学术含金量?在这样的大学里,你能指望学生们有多强的学习动力和学术追求?我听说过一些Fラン大学的“奇闻异事”:考试前老师直接划重点,甚至把考题透个底;考试时学生们集体“抄袭”,老师们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闹得太过分就行;还有的课堂上,一半学生在玩手机,另一半学生则直接呼呼大睡……这不是段子,这是很多Fラン大学的真实写照。学习氛围嘛,那是乏善可陈,学生们大多是混个文凭,或者只是为了体验一下“大学生”的生活。
而这种混文凭的心态,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最直接的,就是毕业后的就业困境。日本社会对“学歴”的看重,那是根深蒂固的。学歴フィルター(学历筛选)这堵无形的墙,在求职路上,几乎无处不在。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简历投出去,可能直接就能进入笔试、面试环节;而那些Fラン大学的毕业生呢?他们的简历可能连HR的眼睛都过不了,直接就被扔进了垃圾桶。
我有个表弟,当年就是没考好,去了日本一所非常普通的私立大学,勉强毕业。毕业后找工作那叫一个难啊,他去参加了一些大型企业的说明会,发现周围的同学很多都是早庆(早稻田、庆应)、MARCH(明治、青山学院、立教、中央、法政)出来的。等到投简历的时候,人家企业的HR一看他学校名字,估计眉头都要皱起来。他跟我抱怨过好几次,说感觉自己就是“炮灰”,根本连竞争的资格都没有。最后,他只能去了一家规模很小、没什么前景的小公司,做着最基础的业务,薪水也一般。
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辛辛苦苦在海外读了几年书,花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学费和生活费,结果毕业出来,还是举步维艰。当然,你不能说Fラン大学出来的学生就一定没有出息,肯定也有一些凭借个人能力和努力,最终闯出一片天的。但那毕竟是少数,是凤毛麟角。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毕业于这类大学,意味着你大概率只能从事一些薪资不高、社会地位也相对较低的工作,想进入日本那些福利待遇优渥的大手企業(大企业),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更深层次的影响,我觉得是个人价值感和自信心的打击。想想看,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本该是充满活力、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结果因为学历的限制,在求职、社交乃至人生规划上都处处碰壁,那种挫败感,是会深深地刻在骨子里的。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无疑是沉重一击。
所以,对于那些计划去日本留学的朋友,我的建议是,一定要擦亮眼睛。别听信一些留学中介天花乱坠的宣传,说什么“去了日本就能上大学”、“野鸡大学也能镀金”之类的鬼话。如果你的目标仅仅是混个文凭,那还不如在国内找个靠谱的职业学校,学一门手艺。毕竟,职业技能在很多时候,比一张含金量不高的大学文凭要实用得多。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私立大学。日本的私立大学里,也有很多非常优秀的,比如早稻田、庆应义塾、上智、同志社等等,它们在学术研究、社会声誉和就业竞争力上,丝毫不逊色于国立大学。但问题是,这些大学的入学门槛也相当高,竞争激烈,绝不是你随便就能进去的。
所以,当我们谈论“日本三流大学”的时候,我们谈论的不仅仅是几所学校的名字,而是一个社会现象,一个关于教育资源分配、阶层固化、以及年轻人未来出路的复杂命题。它提醒我们,在选择教育路径时,理性评估、长远规划是多么重要。别让一时的盲目,换来未来长久的遗憾。毕竟,青春只有一次,求学之路,更该走得踏实而有远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