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学生网课App,那可真是咱们这代人,尤其是经历过疫情的这一两届,绕不开、躲不掉的日常。它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了,而是像空气一样,无形中塑造着我们的学习轨迹。到底有哪些呢?粗略数下来,最常见、最核心的,肯定就是学习通(超星慕课)和智慧树这两大巨头了,它们几乎是全国高校的“标配”。除此之外,还有像雨课堂这种偏重实时互动的,以及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这种更市场化、内容更丰富的,当然,别忘了还有我们Bilibili(B站),它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成了无数大学生学习的“隐秘角落”。至于更专业的如学堂在线、MOOC学院等,也各有拥趸。
真是说起来都是泪啊。我大二那会儿,刚赶上那波线上教学的洪流,手机里要是没个学习通或者智慧树,你简直就是与世隔绝,直接社死。记得有段时间,我打开手机,第一个念头不是刷朋友圈,而是赶紧看看学习通有没有新任务,有没有忘记签到,那个焦虑感,真是刻在DNA里了。
先说说学习通和它的亲兄弟超星慕课吧。这玩意儿,在我看来,简直就是高校网课生态里的“巨无霸”。它的功能之庞杂,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从老师发布通知、上传课件,到我们在线观看视频、提交作业、参加讨论、甚至是期末考试,它都能一手包办。尤其是那签到功能,简直是噩梦制造机!有时候明明人就在屏幕前,结果网络一卡,或者App突然抽风,签到就失败了。那种心头一紧、生怕被老师误判为缺勤的感觉,你懂吗?还有那进度条,红红绿绿地横亘在那里,时刻提醒着你:“你还差多少没学!”有时候为了赶进度,不得不倍速播放,或者直接拖到最后,只为那个绿色的勾。虽然我知道这样很功利,但没办法啊,期末成绩就摆在那儿呢。不过话说回来,学习通确实集成了很多功能,图书馆资源、文献检索、甚至一些专业数据库,都可以在里面找到入口。它就像一个数字化的“校园生活中心”,包罗万象,也因此显得臃肿、界面陈旧,用户体验嘛……懂得都懂。
接着是智慧树。它和学习通可以说是在国内大学网课领域“分庭抗礼”的两大霸主。风格上嘛,个人感觉智慧树的界面要稍微“友好”一点点,没那么一股子老旧的办公室气息。它的课程视频内容也做得比较有特色,比如有些课程会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来讲解,内容形式也更活泼些。我最喜欢它的一点是,视频下方可以发弹幕!对,没错,就是B站那种弹幕。虽然有时候弹幕内容会很沙雕,但更多时候,看着大家一起吐槽难点、分享心得,会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那种“集体学习感”一下就来了,学习氛围都变得没那么枯燥了。而且智慧树的随堂测验和讨论区也做得不错,能及时检验学习效果,还能跟同学老师互动。但缺点也类似,强绑定学校课程,一旦卡顿或者功能出问题,那真是让人欲哭无泪。
说完了这俩“规定动作”,我们再聊聊那些“自选动作”和“野路子”。
雨课堂,它给我的感觉就是,更轻巧、更专注。很多老师喜欢用它来做实时直播课,因为它能和微信、QQ无缝衔接,老师在上面讲PPT,我们可以在手机端同步看,还能即时答题、互动提问。那会儿,老师在课堂上随机点名回答问题,或者突然来个投票,手机一震,大家立马手忙脚乱地抢着回答,既紧张又刺激,大大增加了课堂的参与感。它就像是把传统的课堂搬到了线上,但又加入了一些数字化的“小游戏”,让线上课堂不至于那么沉闷。
至于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这些平台就更偏向于开放教育市场了。它们提供的课程种类真是五花八门,从考证考公、编程设计,到语言学习、职业技能提升,应有尽有。很多时候,当学校课程的某个知识点讲得不够深入,或者自己想学点课本以外的实用技能时,我都会去这些平台逛逛。里面的老师不少都是业界大咖或者资深教育者,课程质量普遍很高,虽然大部分是付费的,但很多时候,这笔投入是值得的,因为它们能真正帮助我们“提升技能”、“拓展视野”。
最后,也是我个人最想提的,那就是我们亲爱的Bilibili(B站)。你可能会觉得奇怪,这明明是个视频娱乐平台,怎么也算网课App了?但事实是,它早就超越了娱乐的范畴,成为无数大学生自学、查漏补缺、甚至是系统学习的宝藏地。从考研政治的“腿姐”、高数线代的“武忠祥”,到各种编程教学、PS教程、语言学习资源,B站上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免费知识宝库。我很多时候遇到不懂的知识点,第一时间不是去百度,而是打开B站搜一搜,总能找到各种风格的讲解视频。而且B站的弹幕文化、评论区互动,也让学习变得不那么孤单。它那种开放的、UGC(用户生成内容)的模式,让学习资源不再受限于学校或者某几个平台,真正体现了“知识普惠”的魅力。
所以你看,这些App,有的像是学校派下来的“教导主任”,规训着我们的学习行为;有的像是“私人补习老师”,填补我们知识的空白;还有的,比如B站,更像是个“自由图书馆”,任由我们探索。它们共同构筑了我们这一代大学生的数字学习生态。
当然,光有App是不够的。这些工具固然强大,但也带来一些新的困扰。比如信息过载,海量的课程和资源有时反而让人无从下手;比如技术门槛,网络不稳、设备老旧都会影响学习体验;再比如,线上学习终究缺少了面对面交流的温度,有时候会觉得特别孤独。而且,有些App设计得过于强调“打卡”和“进度”,反而让人忘了学习的本质是“理解和吸收”,而不是机械地完成任务。
所以,作为使用者,我们得学会如何驾驭这些工具,而不是被它们牵着鼻子走。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选择性地利用这些平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就像我,现在已经习惯了把学校要求的基础课在学习通或智慧树上按部就班地完成,但遇到真正感兴趣或者需要深入的领域,我就会毫不犹豫地转向B站、腾讯课堂或者MOOC学院,去寻找更优质、更个性化的资源。毕竟,知识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学习的主动权,最终还是握在我们自己手里。这些App,说到底,只是我们攀登知识高峰时,手里的一把把不同形状的登山镐罢了。用得好不好,就看我们自己的功夫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