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黔东南有没有大学,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觉得,那里的大学,承载的意义,远不止教育那么简单。说实话,每每提及黔东南的学府,我脑海里浮现的,可不单是钢筋水泥的教学楼,更是那片被云雾缭绕、民族风情浓郁的土地,是学子们在鼓楼风雨桥边低语读书的画面,是那些古老歌谣与现代知识碰撞出的火花。
直接回答你的问题,目前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一所本科院校:凯里学院。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在当地颇具影响力的职业技术院校,比如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以及一些专业学校,它们都是这片土地上教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咱们先说说这凯里学院吧。它坐落在黔东南州府凯里市,一个听起来名字就带着山水灵气的城市。你若真来这里,会发现凯里本身就是个小小的文化熔炉,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交织、碰撞。而凯里学院,就像是这熔炉里最热烈的一团火,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个重要据点。我总觉得,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一批批的毕业生去北上广深闯荡,更重要的是,它在为这片土地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有文化、有视野,同时又带着浓厚乡土情怀的青年人。
这里的专业设置,就很有意思。除了常规的师范、工科、管理类专业,你还能看到不少与当地特色紧密结合的专业,比如民族学、旅游管理(你懂的,黔东南的旅游资源简直是宝藏!)、艺术设计(融合民族元素)、还有一些涉农专业。你看,这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结合了这片土地最需要的、最有优势的来办学。我曾听那里的老师说,他们的学生,很多都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对家乡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下了课可能就跑去附近的苗寨侗寨,跟着老艺人学唱山歌,学织锦,那种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学习方式,是很多大城市的孩子难以体会的。这份“接地气”,我觉得,是凯里学院最可贵的地方。
再来说说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这所学校,我觉得更是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活水”。职业教育,在我看来,很多时候比纯粹的理论教育来得更直接、更实用。在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你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实践基地,比如护理实训室、汽修车间、旅游管理模拟课堂,甚至还有专门的民族手工艺制作坊。这里的学生,学到的可不只是课本上的概念,更是实实在在的一技之长。想想看,当那些掌握了现代农业技术、护理技能、旅游服务本领的年轻人,毕业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他们能为家乡带来什么?是更科学的种植养殖方法,是更专业的医疗照护,是更优质的旅游体验,是让那些差点失传的民族手工艺焕发新生。他们的存在,是让黔东南的乡村振兴,有了更坚实的人才支撑。这不就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最生动的注脚吗?
其实,谈论黔东南的大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它们的教学楼和课程表。你得把它们放在黔东南这个大背景里去审视。这片土地,用“钟灵毓秀”来形容,绝不为过。绵延的苗岭山脉,盘旋的乌江支流,壮丽的千户苗寨,古朴的肇兴侗寨,还有那侗族大歌,那芦笙舞……太多太多让人流连忘返的元素。在这里读书,是一种什么体验?我想象,清晨,窗外是氤氲的山雾,耳边或许还能听到几声鸡鸣犬吠;傍晚,晚霞把山峦染得五彩斑斓,从图书馆走出来,抬头就能看到满天的繁星。周末,约上三五好友,租个小巴车,去探访那些尚未被过度开发的古村落,和当地的老乡们聊聊家常,感受那种与世无争的宁静。这不是那种大都市里为了绩点、为了实习、为了未来焦虑到失眠的大学生活,而是一种更贴近自然、更注重内心成长的慢节奏学习。
当然,你可能会说,这里的教育资源比不上沿海发达城市,机会也相对少一些。这话不假。但我觉得,正因为如此,这里的大学才更显珍贵。它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民族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很多凯里学院的老师,都在致力于苗族文化、侗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他们的学生,耳濡目染,自然也会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更深刻的认同感和使命感。这种从小在文化沃土中熏陶出来的自信和自觉,是很难用分数来衡量的。
对我来说,黔东南的大学,更像是一颗颗扎根于泥土、沐浴着阳光雨露的种子。它们不追求浮华,不盲目跟风,只是默默地汲取着这片土地的养分,努力向上生长,然后把自己的果实,回馈给这片养育了它们的土地和人民。这里的学生,很多都带着一股子山里人的淳朴和坚韧,他们可能不擅长言辞,但骨子里却有一种不屈不挠的劲头。我看到过他们为了一个实验熬夜,为了一个设计方案跑遍周边村寨,那种认真劲儿,那种对知识的渴求,让人动容。
总而言之,黔东南的大学,数量或许不多,规模也称不上宏大,但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们是这片神奇土地上教育的灯塔,是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的载体,更是无数有志青年改变命运、建设家乡的希望所在。下次你若有机会踏足黔东南,不妨也去这些校园里走走,感受一下那份质朴而又充满活力的学术氛围,你会发现,大山深处的学府,自有其一番别样的天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