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在外人看来,光鲜亮丽,仿佛只剩下自由、恋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但其实呢,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也常常暗藏着各种汹涌的心理暗流,甚至一不小心,就能把人卷进去,不得翻身。在我看来,大学生最常遇到的心理危机,大概有这么几大类:学业压力与迷茫、人际关系困境、情感挫折、自我认同危机、经济压力与未来焦虑,以及由此引发的适应不良。
说到这些,我总忍不住叹口气。那些年,看着身边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从刚入校的意气风发,到后来眉宇间渐渐爬上挥之不去的阴霾,心里头真不是滋味。大学,它太像一个巨大的、未经打磨的熔炉了,把来自五湖四海、形形色色的人一股脑儿扔进去,期待他们自己能淬炼成钢。可火候不对,或者自身材料没那么结实,那滋味,可真不好受。
先说说这学业压力与迷茫吧。中学那会儿,老师们把路都给你铺好了,你只管埋头往前冲。到了大学,忽然就放养了,自由得让人心慌。“这课有意思吗?” “我学这玩意儿到底有啥用?” 这些灵魂拷问,常常在期末考试前夜,或是一门“水课”上昏昏欲睡时,猛地砸到脑门上。以前是“尖子生”,到了大学,发现身边个个都是卧虎藏龙,随便一抓就是省级、国家级的奖项得主,那种从云端跌落凡尘的失落感,能把人压得喘不过气。看着别人绩点遥遥领先,自己却在补考边缘挣扎,那种内卷的焦虑,不是一句“佛系”就能轻松带过的。更别提,很多同学念着念着,就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这个专业,每天上课如坐针毡,可又不敢轻易转专业,怕浪费时间,怕父母失望,怕前途未卜。那感觉,就像驾着一艘船,你知道它驶向的港口不是你想要的,却又无力掉头,只能在茫茫大海上漂着,那种无力感,足以吞噬掉所有的热情和动力。
然后是人际关系困境。这可是个大头。中学死党天南海北,大学室友却是随机分配,四个甚至六个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生活习惯、性格脾气的人,硬生生地被塞进同一个狭小的空间里。熄灯时间、卫生习惯、作息差异,甚至打呼噜的声音,都可能成为矛盾的导火索。我记得有同学因为室友半夜玩游戏,积怨已久,最后发展到互相冷战,整个寝室气氛僵硬得像冰窖,每天回去都像上刑。出了寝室,交朋友也变得复杂。大家都有点“社交恐惧”,又想融入群体,又害怕被拒绝。表面上嘻嘻哈哈,可能背地里谁也瞧不上谁。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社团活动,背后也常常隐藏着小团体、拉帮结派的暗流。孤独感,有时候不是因为身边没人,而是置身人群却无人理解的那种深切的空虚。
情感挫折,对于正值青春的大学生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却也足以造成惊涛骇浪。大学里的爱情,来得快,去得也快,浓烈得像一把火,也能烧得人灰飞烟灭。初恋的甜蜜,失恋的痛苦,是很多人的成人礼。多少人因为一次分手,仿佛整个世界都崩塌了,食不下咽,夜不能寐,学业一落千丈。社交媒体上,看到前任和新欢秀恩爱,那种锥心刺骨的嫉妒和自责,能把人逼疯。更别说那些“恋爱脑”的同学,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甚至放弃原则,最终遍体鳞伤,才发现自己付出的真心,换来的可能只是一场镜花水月。甚至,性观念的开放也带来了新的困惑和压力,如何在追逐情感的同时保护好自己,这本身就是一门高难度课程。
再聊聊自我认同危机。中学时,我们被定义为“好学生”“坏学生”,被分数和排名框定。到了大学,忽然被抛到一个没有明确标签的广阔天地里。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我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常常让人手足无措。周围同学各种“人设”:学霸、社牛、文艺青年、运动健将……你看着他们好像都活出了自己,而自己呢,却像个没有方向的浮萍,不知道该往哪里漂。价值观被冲击,世界观被重塑,有时候甚至对从小到大的信仰都产生了怀疑。有些同学会在这个阶段开始探索自己的性取向,面对内心的迷茫和外界可能的不理解,那种挣扎和孤独,是旁人难以体会的。这种找不到“锚点”的漂浮感,持续久了,很容易让人陷进一种虚无主义的泥潭。
经济压力与未来焦虑,这是悬在很多大学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学费、生活费、谈恋爱、买衣服、请客吃饭,哪一样不需要钱?家境不好的同学,需要打工补贴家用,又要兼顾学业,那种身心俱疲的感觉,旁人体会不到。我见过有同学为了省钱,每天只吃两顿饭,那种拮据和自卑,深深地刻在了他们的骨子里。而临近毕业,就业的巨大压力更是铺天盖地而来。考研、考公、找工作、出国,每一条路都挤满了人。看到别人一个个拿到心仪的offer,自己简历投出去石沉大海,那种巨大的落差和无力感,会让人对未来产生极度的恐惧。世界变化太快,明天会怎样,我们真的不知道,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心理负担。
最后,所有这些困境,最终都可能汇聚成一个词:适应不良。从家到大学,不只是换了个地方住,更是整个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的颠覆。从被父母安排得妥妥帖帖,到事无巨细都要自己打理;从熟悉的城市到陌生的环境,文化冲击(即使是国内不同地域间,差异也很大)加上思乡情切,都能让人倍感煎熬。时间管理一塌糊涂,作息混乱,饮食不规律,身体跟着亮红灯,心理更是摇摇欲坠。有些同学,明明已经情绪低落很久了,却不懂得求助,甚至害怕被贴上“有病”的标签。他们躲在角落里,默默消化着所有的痛苦,直到有一天,再也扛不住了,才轰然倒塌。
其实啊,这些危机,不是哪个学生独有的,它们是成长的一部分,是大学生活里冰冷而真实的底色。它们像一场场成人前的洗礼,让那些懵懂的少年少女,在跌跌撞撞中,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世界和解。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假装它们不存在,更不能让那些深陷其中的人,觉得自己在孤军奋战。多一点关注,多一点理解,有时候,一句简单的“你还好吗?”,也许就能成为拉住他们的一根救命稻草。毕竟,谁不是一边受伤,一边成长呢?这条路,虽然蜿蜒曲折,但总会有人陪着,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