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咱们东营的大学,其实细数起来,现在主要就是两所:一所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胜利学院,另一所是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可能有人会疑惑,以前不是还有东营职业学院吗?没错,后来它跟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合并了,现在统一都叫山东胜利职业学院了。所以,从现在往回看,历史的脉络还是挺清晰的,咱们这座因油而兴的城市,在高等教育这块儿,也一直有着它独特的印记和发展路径。
说起东营,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石油城”。没错,这里是胜利油田的腹地,是共和国能源版图上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所以,咱们的大学,自然也深深地打上了这个烙印。
先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胜利学院吧。这名字听着就“高大上”,带着浓厚的央企背景和学术光环。它虽然是一所独立学院,但骨子里流淌的可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石油基因”。想想看,背靠中石大这棵大树,再加上胜利油田这片沃土,这所学校从诞生那天起,就注定了它的不平凡。我记得小时候,大人们总说,考上石油大学,那可是光宗耀祖的事儿,虽然胜利学院是独立办学,但它承载的,依旧是东营人对能源、对技术、对未来的一种朴素而深沉的期望。
这所学校的地理位置也挺有意思,不像很多大学挤在市中心,它在东营的西城,校园环境特别开阔,绿化做得很好,尤其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让人心旷神怡。我有个亲戚家的孩子就在那里读过书,学的好像是计算机类的专业。他说学校虽然叫胜利学院,但专业设置早就不是清一色的“石油帮”了,除了传统的石油工程、地质学这些王牌专业,计算机、经管、外语甚至艺术类的专业也办得有声有色。这说明什么?说明它在努力跟上时代发展,不光为油田输送人才,也在为整个东营乃至周边地区的产业升级储备力量。毕业生去向也挺广,有去油田的,有去石化企业的,也有不少进了IT公司或者金融机构。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一个城市的高等教育机构,如果能培养出适应不同行业需求的人才,那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实打实看得见的。而且,独立学院虽然学费相对高一些,但它的办学灵活性也更强,更容易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这一点,我觉得是它的优势所在。
再来说说山东胜利职业学院。这所学校,我觉得在东营的教育体系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咱们东营高职教育的“扛把子”,前身可以追溯到好多年前的胜利油田教育学院,后来又跟东营职业学院合并了。这一合,可以说强强联合,资源整合,一下子就成了咱们东营职业教育的“航空母舰”。
为什么说它重要?你想想看,东营这座城市,除了石油,还有精细化工、港口物流、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等一系列产业。这些产业发展,最缺的是什么?不是搞理论研究的科学家(当然也缺,但那是金字塔尖),而是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就是那些能实打实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线工程师、高级技工。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就是干这个的。它开设的专业,从石油化工、机电一体化到会计、物流管理,简直就是东营产业的“全景图”。
我以前有个同事,他孩子高中毕业没考上本科,就去了胜利职业学院读数控技术。当时他还有点沮丧,觉得孩子没能上个“正经大学”。结果呢?孩子毕业后,还没出校门就被一家本地的机械制造企业给“抢”走了,薪资待遇比一些普通本科生都好。现在,他孩子已经是车间里的技术骨干了。这事儿给我触动挺大的,也让我对职业教育有了新的认识。职业教育不是“次一等”的教育,它是一种更贴近市场、更注重实践、更强调技能培养的教育模式。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也许它才是最适合的道路。
胜利职业学院特别注重校企合作,跟胜利油田、万达控股、京博控股等一大批本地知名企业都有深度合作,学生的实习实训机会多,能学到最前沿的行业技术,毕业后直接就能上手工作。这种产教融合的模式,真的是给学生未来发展插上了翅膀。而且,学校里各种实训设备,很多都是企业淘汰下来的,但对学生来说,那可是真金白银的实战机会,能接触到真正的工业设备,而不是在模拟器上比划。这种脚踏实地的教育,我觉得比那些空泛的理论课强太多了。
说到底,东营的大学,无论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胜利学院,还是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它们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产业属性。它们不追求大而全,而是深耕细作,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输送着源源不断的人才血液。你可能会觉得,东营的大学数量不多,跟那些教育大省、大城市比起来,似乎有些“小家子气”。但我觉得,评价一所大学,不能只看数量,更要看它的质量、看它对地方的贡献、看它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是真有用。
东营,这座城市本身就不是传统的科教中心,它有它的独特魅力——是黄河入海口,是生态湿地,是能源高地。在这样的背景下,能有这两所大学,而且办得有声有色,我觉得已经很不容易了。它们就像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河三角洲这片富饶的土地上,默默地为城市发展、为国家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它们不光传授知识,更传递着一种精神,一种拼搏进取、扎根奉献的胜利油田精神。
也许,未来东营还会有新的大学,新的教育模式出现。但无论如何,现在这两所学校所承载的历史、所付出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东营人骄傲和铭记的。它们的存在,让更多年轻人在家门口就能接受高等教育,也让东营这座城市在“油城”之外,多了一份“学府之光”。想想看,每当海风吹过校园,传来琅琅书声,那种感觉,总是让人对这座城市的未来充满希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