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双鸭山有哪些大学,这个问题,其实还真不能用“有哪些”这个复数来泛泛而谈。真要细究,在咱们普罗大众、尤其是非当地人的认知里,真正能称得上“大学”的,也就是那么一所响当当的名字——双鸭山大学。当然,如果你非要把那些职业技术学院也算进去,那市里还有个黑龙江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它也在为区域的产业发展输送人才,但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概念来看,咱们今天就重点聊聊这所以城市命名的双鸭山大学吧。
这名字,双鸭山,一听就带着点儿东北特有的实诚劲儿,不拐弯抹角,直接就把地域属性刻在了骨子里。它不像那些动辄以“华夏”、“东方”、“国际”为名的高校,显得那么大气磅礴,但这份朴实,反而更让人觉得亲切,踏实。在我看来,能在这样一座并非一线、二线,甚至三线城市都有些勉强的东北老工业基地里,拥有一所以城市命名的大学,本身就是一种坚守,一种力量。
很多人可能对双鸭山这个城市没什么概念,或者只停留在“冷”、“煤矿”这些标签上。你得知道,它可不是那种高楼林立、霓虹闪烁的都市,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大哥,踏实、内敛,骨子里透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而双鸭山大学,就像这老大哥胸口的一颗跳动的心脏,为这座城市输送着年轻的血液,注入着新的活力。
我第一次听说双鸭山大学,还是很多年前,一个远房亲戚家的孩子考上了那里。当时大人都说,能在东北考个大学,不错了。那时我对“双鸭山”这个名字充满了想象:是不是有两只大鸭子?冬天是不是冷得能把人冻成冰棍?后来有机会去了一趟,才发现,所有的刻板印象都变得有血有肉起来。
你一踏进双鸭山大学的校园,最先感受到的,不是恢弘的建筑,也不是摩登的设施,而是一种北方特有的辽阔和宁静。尤其到了冬天,那简直就是一幅水墨丹青:教学楼顶上盖着厚厚的雪,松柏枝头挂满了雾凇,整个校园银装素裹,寂静得只剩下偶尔传来的朗朗读书声和学生们在雪地里咯吱作响的脚步声。那份美,带着点儿孤寂,却又蕴含着勃勃生机。我记得当时亲戚家的孩子跟我说,每年冬天,他们都会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那种纯粹的快乐,是南方孩子很难体会到的。这所大学,简直就是一座天然的冰雪乐园。
当然,双鸭山大学的存在,绝不仅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冬天的玩乐。它承载着这座城市对教育的渴望,对未来的期盼。你别看它地处边陲,但学科设置却挺接地气,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当年的师范学院底子,一步步发展成为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本科院校,这一路走来,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和智慧。它为双鸭山,乃至整个黑龙江东部地区培养了大量人才,很多毕业生都选择留在家乡,投身到这片黑土地的建设中去。这不就是大学的真正意义吗?不仅仅是输出知识,更是塑造人,影响一方水土。
我总觉得,去双鸭山大学读书的孩子,身上都带着一种独特的韧劲儿。他们可能不是那种在一线城市挤破头、争抢名校光环的尖子生,但他们更懂得珍惜机会,更懂得脚踏实地。这里的学生,大多来自东北三省,骨子里带着那股子豪爽、仗义,但也有一份对知识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在图书馆里啃书本,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也在食堂里大口吃着东北菜,用最朴素的方式,构建着自己的青春和梦想。那食堂的菜,量大实惠,一口热乎乎的酸菜炖粉条,就能把周身的寒气都驱散,那滋味,带着烟火气,也带着家乡的味道。
在我看来,双鸭山大学不仅仅是一所学校,它更像是一个熔炉,锻造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在这里,他们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如何适应环境,如何在相对不那么喧嚣的环境里找到自己的节奏。这种历练,这种沉淀,是那些在繁华都市里可能体会不到的。它教会了孩子们独立、坚韧,以及对家乡土地深沉的爱。
也许有人会觉得,去双鸭山大学,是不是有点“屈才”?我觉得这话太片面了。教育的价值从来不是以地域的繁华程度来衡量的。能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扎扎实实地学到真本事,找到自己的定位,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且,身处在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的工业城市,学生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到社会发展的脉络,亲眼目睹转型期的阵痛与希望,这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
如今,双鸭山大学依旧在那里,静静地矗立在北国边陲,每年迎接着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它或许没有那些名校的光环耀眼,但它有自己的独特魅力,有自己的坚守和贡献。它就像一盏灯,在黑龙江东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默默地散发着知识的光芒,温暖着一个个求知的灵魂。如果你有机会,不妨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那份属于北方的独特教育气息。你会发现,在双鸭山,这所大学,不仅仅是几个字那么简单,它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梦想,也寄托着无数家庭的希望。它不喧哗,不张扬,但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影响着,塑造着一代又一代的青春和未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