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白城这座城市究竟有哪些大学,其实掰着指头数,最响亮、最正儿八经的那一所,非白城师范学院莫属。它就是白城高等教育的“定海神针”,是这座城市跳动着学术脉搏的心脏。当然了,如果你把眼光放宽一点,不那么严格地只盯着“大学”二字,那么吉林大学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也绝对是白城高等教育版图上不可或缺的一块,虽然它多了“专科”的后缀,但其培养医护人才的重要性,丝毫不逊色。
提起白城师范学院,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是一种北方小城特有的厚重与宁静。不是那种一线大都市里大学的灯红酒绿、高楼林立,而是红砖青瓦,参天老树,校园里自行车铃声清脆,学子们步履匆匆又带着几分从容。说真的,第一次去白城,路过学校门口,我甚至觉得,这里的时间流淌得都比别处慢了几拍。没有那种过度装饰的浮夸,一切都透着一股子实实在在、扎扎实实的劲儿。
这所师范学院,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有自己的历史,有它一路走来的故事。从最初的师范学校一步步发展到如今的本科院校,它始终肩负着一个沉甸甸的使命——为吉林西部,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培养合格的教师。你想想看,那些在偏远乡镇,在普通中学,甚至在城市幼儿园里辛勤耕耘的园丁们,有多少是当年从这里背着书包走出去的?他们把知识的火种,把为人师表的信念,带到了每一个需要教育的地方。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贡献,往往比那些动辄喊着“冲击世界一流”的宏大叙事,更显得可贵和接地气。
它的专业设置,自然也围绕着这个核心。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这些基础学科,是它的看家本领,也是培养合格教师的基石。但它也并非固步自封,这些年,你也能看到它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甚至与地方特色紧密结合的农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做出的努力。毕竟,白城地处科尔沁沙地边缘,生态环境脆弱,对农牧业发展有着天然的关注,大学作为智库,理所应当要为地方发展出谋划策。这种专业设置的背后,我看到的是一所大学深深扎根地方,努力与地方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
在白城师范学院读书的学生,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我想,或许没有北上广深那些名校学生那么多的“机会”去接触所谓的“前沿”和“国际化”,但他们却拥有了另一种宝贵的财富:一种相对纯粹的学习环境和一种北方特有的情谊。食堂里热气腾腾的饭菜,图书馆里挑灯夜读的身影,傍晚在嫩江边散散步,或者周末和三五好友找个小馆子撸串,喝点扎啤,聊聊理想和八卦。白城的天空特别蓝,夏天凉爽宜人,冬天大雪覆盖,银装素裹,别有一番风味。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太多外部的诱惑和干扰,反而更能让人沉下心来,认真钻研学问。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校园文化节,这些是他们展现青春活力,锻炼能力的舞台。我总觉得,一个人的成长,除了课堂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承担责任。
再来说说吉林大学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虽然名字上带着“专科”二字,但它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地位,在白城乃至周边地区,是举足轻重的。它的重要性在于,它培养了大量的基层医护人员。你想想看,那些在县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忙碌着的医生、护士们,他们是老百姓家门口的健康守护者。他们或许没有机会去顶级的三甲医院,但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耐心,支撑起了最基础、最广泛的医疗服务网络。这种实用主义的教育,这种面向基层、服务民生的办学定位,在我看来,其社会价值是无法用简单的“专科”二字来衡量的。
而且,它背后有吉林大学这棵大树。沾着“吉大”的光,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科研合作等方面,无疑会比一般的专科学校有更多的优势和保障。这不仅是对学校自身发展的助力,更是对学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试想,从这里毕业的医护人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是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命健康的。
白城,这座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城市,它不算富裕,也谈不上特别发达。但它拥有这两所高等教育机构,就意味着它拥有一股持续不断的活力和希望。每年都有数千名学生来到这里求学,他们带来了年轻的朝气,带来了多元的思想,也带来了对未来的无限可能。大学的存在,不仅仅是一座座教学楼那么简单,它给城市注入了文化的气息,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甚至影响着一个区域的文明进程。每当学校放寒暑假,整个城市似乎都会安静不少,那是一种特有的、只有大学城才能体会到的“失落感”,也反衬出大学与城市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说句心里话,我们常常把目光投向那些光鲜亮丽的“985”、“211”,去膜拜它们的“高大上”。然而,像白城师范学院、吉林大学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这样的地方性大学,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往往被我们忽略了。它们没有“双一流”的光环,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地扎根于一方水土,服务于一方百姓,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着源源不断的人才。它们可能是无数普通家庭改变命运的希望,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这种朴实无华、默默耕耘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去肯定,去尊重吗?
当然,地方性大学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如何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如何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特色和定位,如何更紧密地与地方产业结合,实现产教融合。这些都是需要持续思考和努力的方向。但我相信,只要它们能继续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初心,深挖自身优势,就一定能在新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
所以,如果有人再问我白城有哪些大学,我绝不会只冷冰冰地报出几个名字。我会告诉他们,那里有两所承载着希望、扎根于黑土地的学府。那里有年轻的面孔在图书馆里苦读,有未来的老师和医护人员在课堂上汲取知识。那里,有着北方小城特有的坚韧与温情,有着教育最本真的模样。那不是冰冷的数字,那是活生生的青春、汗水与梦想。去白城走走吧,去感受一下那份朴实而又充满力量的教育氛围,或许你会和我一样,对“大学”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更有人情味的理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