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哪些大学没有空调?嗨,这问题可真有点儿“凡尔赛”的味道,又带着点儿老学长(或者老学姐)看透世事的无奈。真要掰扯清楚,地球上恐怕还真没有一份盖着红章的“大学无空调名单”。这事儿吧,它就跟老旧宿舍的霉味儿,还有夏天宿舍里那股子陈年汗酸味儿一样,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形痛点”。
要硬生生地给你个答案,那我只能说,很多大学的老宿舍,曾经或现在,都没有空调。准确地说,并不是一整个大学都“没有”,而往往是部分宿舍楼,尤其是那些建校早、年代久远的建筑,它们在设计之初就压根没考虑过空调这玩意儿。你想啊,几十年前,空调还是个奢侈品呢,能给你个风扇就不错了。那时候的学校,盖楼重心在教室、实验室,宿舍嘛,能住人就成,讲究个“艰苦朴素”的教育理念。
我念大学那会儿,就亲身经历过。那年头,我的宿舍楼,就是典型的“无空调老楼”。整个学校,也就那么一两栋新建宿舍,还有些研究生宿舍沾了“新时代”的光,能有那么点儿凉意。我们呢?只能靠着一台摇摇晃晃的老式吊扇,在盛夏时节,那吊扇转得跟得了帕金森似的,发出“嘎吱嘎吱”的哀嚎,吹出来的风,与其说是风,不如说是带着热气儿的“搅拌机”,把屋里的闷热空气搅合得更均匀、更绝望。
说白了,大学有没有空调,归根结底,是个钱和历史遗留问题。安装成本、维护费用、巨额的电费开销,这三座大山压在哪个学校身上,都得掂量掂量。更别提,很多老宿舍的电路老化,根本承载不了那么多大功率的电器。你要是强行装,轻则跳闸,重则火灾隐患,这责任谁担得起?所以,很多学校面对学生们声嘶力竭的“装空调”呼吁,也只能采取“拖字诀”,或者先从新盖楼、重点楼开始改造。
还记得那年夏天,热浪一波接一波,学校里“地狱模式”几个字简直可以刻在每个宿舍的门上。白天的课还好,教室里通常是中央空调,虽然冷气不是特别足,但至少能喘口气。一到傍晚回宿舍,那感觉,就跟从冰窖一头扎进了桑拿房,还是特干的那种。地面散发着水泥蓄了一天的热气,墙壁是天然的保温层,整个房间活脱脱一个密不透风的“烤箱”。
那段日子,同学们真是奇招迭出。有人去超市批发冰块,堆在风扇前做“土法”空调;有人直接睡地板,美其名曰“接地气”;更绝的,是抱着被子去自习室、图书馆打地铺的,反正那里有免费的冷气。结果呢,期末考试前,图书馆、教学楼的走廊里,那叫一个卧虎藏龙,各种睡姿的“人类标本”比比皆是。想想那场景,真的有点儿滑稽,有点儿心酸,但更多的是一种“同甘共苦”的革命情谊。大家热得面红耳赤,睡眼惺忪地互相打趣:“哥们儿,你这发型是刚从蒸笼里出来吗?”
这种无空调的宿舍生活,对学业和心情的影响那是实打实的。你想想,外面骄阳似火,屋里汗流浃背,书本上的字都快被汗水浸花了,哪里还有心思钻研那些高深的理论?睡眠质量更是直线下降,夜里翻来覆去,被子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早上起来脑子跟浆糊一样,上课也打不起精神。脾气也容易暴躁,一点点小事都可能引爆一场“热气腾腾”的争吵。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们对居住舒适度要求的提升,空调这东西,已经从当年的“奢侈品”摇身一变,成了大学宿舍的“刚需”。甚至可以说,大学有没有空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不少高中生选择学校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新生们在网上问的最多的问题里,除了专业和食堂,空调绝对能排进前三。
很多大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财力允许和电力改造完成的前提下,都在逐步推进宿舍空调的安装。有些学校是直接安装变频空调,费用由学校承担一部分,学生按使用量缴费;有些则是以“租赁”的形式,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是否租赁安装。这无疑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对学生基本生活需求的尊重。但即便如此,那些老旧的宿舍楼、历史遗留问题,依然是摆在不少学校面前的巨大挑战。不是说想装就能装,改造涉及的资金投入、工程量、电力增容等等,都是天文数字。
所以,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哪些大学没有空调?它不是一个能简单用校名来回答的问题。它更多地指向一种普遍存在的、带有历史印记的现象。它可能存在于那些财力紧张的普通院校,也可能存在于历史悠久的名校里,它们的老校区、老宿舍,依然承载着几代学子夏日汗水与奋斗的记忆。
坦白讲,经历过“无空调的大学时光”,我有时候也会跟后辈们开玩笑:“你们现在上大学真幸福,哪像我们,那时候夏天热得都能把人蒸熟了!”话虽这么说,但心里还是替现在的孩子们高兴。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理应成为现代大学的标配,而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额外福利”。毕竟,学习已经够辛苦了,至少让学生们有个凉爽的休息环境,这不过分吧?那段“心静自然凉”的日子,就让它留在过去的故事里,成为偶尔拿出来调侃的段子就好了。大学宿舍的空调普及之路,还在继续,希望有一天,所有的学子都能在舒适的环境中,度过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