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莱芜的大学,心里头总是五味杂陈,带着那么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绪。如果非要给一个当下最直接的答案,那么,严格意义上讲,截止到目前,2024年,莱芜已经没有独立设置的大学了。曾经我们熟悉的、与莱芜这片土地关联最紧密的,莫过于那座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然而,自从莱芜行政区划并入济南之后,这座学院也顺理成章地划归了济南的教育版图,现在大家提到它,前面多半要冠上“济南”二字,成了“济南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至于那些年坊间流传的,或是规划图纸上出现过的其他大学项目,比如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莱芜校区,也早已几经周折,或迁出,或并入他处,最终都没能在莱芜这方水土上真正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大学”。所以,如果你是站在城市独立高等教育机构的角度来审视,莱芜,现在是空白的。
这话说起来,真有点让人唏嘘。想当年,莱芜还没并入济南的时候,作为一座独立的“钢城”,虽然经济发展势头不错,工业基础扎实,但在高等教育这块儿,总感觉缺了那么点“根”。一座城市有没有大学,那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大学不仅仅是教育的殿堂,它更像是一个城市的“引擎”,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年轻的血液、新鲜的思想、创新的火花。学生们带来的消费活力,图书馆里散发出的书卷气,校园文化活动激荡出的青春气息,那都是实实在在能感知到的城市脉搏。没有这些,总觉得街上都冷清了几分,少了些许多元的活力。
我记得,那些年,关于莱芜要建大学的风声就没断过。什么山东大学要在莱芜设分校啦,什么某某名牌大学要来莱芜建新校区啦,传得沸沸扬扬,大家伙儿都盼着呢,盼着能在家门口上个好大学,盼着能把更多的外地学子吸引过来,让这座城市也多些“学院派”的雅致。特别是当初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莱芜校区的事儿,那是真的眼瞧着动工了,也真有那么一批学生在那边读过书。那会儿,我们都觉得,这下好了,莱芜终于有自己的大学了!街边的餐饮店、文具店,甚至小小的网吧,都因此多了一份生机。可后来呢?各种原因,具体说不清道不明的,总之,它又走了。就像一场黄粱美梦,醒来后只剩些许残影,和心底的那份失落。
再后来,就是行政区划的调整。莱芜,曾经的“钢城”,彻底融入了济南,成为了其一个区。这种行政上的“合并同类项”,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深远而微妙的。原本独立的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虽然地理位置没变,校名里也还带着“莱芜”二字,但其隶属关系和未来的发展规划,无疑都将与济南市的整体布局紧密挂钩。它不再是莱芜唯一的“高等学府”,而是济南众多院校中的一员。这种身份的转变,对于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莱芜人来说,就像自家孩子改了姓,总有点说不出的滋味。它当然好,背靠大树,资源会更多,但那份独属于莱芜的印记,似乎也就淡了许多。
现在,如果再有人问起“莱芜有哪些大学”,我可能得先停顿一下,然后缓缓地说:“嗯,现在莱芜作为一个行政区,是没有独立设置的大学的。但是,这里有一所济南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它以前就是我们莱芜的,培养了不少技能人才。”这话说出来,连我自己都觉得有点别扭,仿佛在解释一个被融化的符号。
其实,高等教育的缺失,不仅仅是少了一所学校那么简单。它影响的是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潜力与方向。大学是人才的孵化器,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没有大学,城市在吸引高端人才、推动产业升级、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无疑会面临更大的挑战。莱芜作为一座以工业立身的城市,转型升级的压力一直都在。如果能有几所与产业结合紧密的大学,无疑能为当地的企业输送更多专业人才,也能为传统产业的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但现实是,我们在这方面似乎一直未能如愿。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莱芜的价值。它依然是那个有着深厚工业底蕴、淳朴民风的城市。只是,当看到周边城市一所所大学拔地而起,一个个大学城欣欣向荣时,心头那份对莱芜高等教育梦想的执念,便又会悄悄地冒出来。也许,未来的某一天,随着济南大都市圈的进一步发展,莱芜这片土地上,真的能再迎来一所,甚至几所名副其实的大学。那将不仅仅是几栋教学楼和宿舍楼的崛起,更是城市灵魂深处的一次精神洗礼和升华。我们期盼着,那个曾经略显遗憾的“大学梦”,终有一天,能真真切切地照进现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