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大学里能考的那些个证,可真是五花八门,多到能让人眼花缭乱,甚至有点焦虑。你刚踏进校门那会儿,学长学姐、辅导员,甚至是一些半吊子的职业规划课,都会在你耳边叨叨这些东西,搞得好像你不多考几张,这大学就算白上了,将来工作都没得找。
最基础,也是几乎每个大学生都会去“努力”一下的,肯定就是大学英语四六级 (CET-4/6) 了。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一张最基本的“通行证”,尤其是在国内找工作,很多企业,甭管你干什么岗,只要是稍微正规点的公司,简历初筛那关,四级没过可能就直接扔了,六级过了才能算你有那么点“上进心”。再高阶一点的,如果你专业需要或者有出国打算,雅思 (IELTS) 和托福 (TOEFL) 更是逃不掉的坎儿,那可就不是“努力”一下的事儿了,得玩命儿。
然后,就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NCRE) 了。从最初级的二级Office,到后面编程类的Python、C语言、Java,再到数据库、网络啥的。我记得当年我们宿舍,为了抢图书馆自习室,早上六点就得起床,就为了考那个计算机二级,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这证,说它没用吧,有些单位招聘要求还真写着“熟练掌握Office办公软件,有计算机二级证书者优先”;说它有用吧,大部分人考完也就图个心安,毕竟你真要玩转电脑,靠这几个证远远不够。但它至少证明了,你不是个电脑白痴,仅此而已。
再往深里挖,就是那些专业对口的职业资格证书了,这玩意儿才是真正能给你加分,甚至决定你未来饭碗的重头戏。比如,学法学的,那法律职业资格证简直是命根子,没这个证,你连律师、法官、检察官的门都摸不着,毕业了顶多去律所当个法务助理,还得看运气。财会金融专业的,注册会计师 (CPA)、注册金融分析师 (CFA)、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基金从业资格证,简直就是一座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我认识的不少会计系的同学,大学四年基本都是在备考中度过的,头发都快薅没了,但人家毕业的时候,拿着几张金光闪闪的证,直接被头部事务所“预定”了,那叫一个春风得意,羡煞旁人。还有想当老师的,教师资格证那是硬性规定,没有它,你就算学问再大,也教不了书。这些专业领域的“硬核”证书,分量可不是四六级能比的,它直接关系到你进入那个行业的准入门槛和未来的发展空间。
除了这些,还有些通用性比较强的,比如驾驶证。这个现在几乎是人手一个,不管你是学什么专业的,有个车本儿总没错,将来工作了能开车跑业务,或者单纯自驾游也方便。再比如人力资源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等等,这些证书虽然不是每个专业都对口,但如果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或者未来想往这方面发展,考一个也未尝不可,至少能让你对相关知识有个系统性的了解。
最后,还有些听起来没那么“硬核”,但同样重要的证书和证明。比如各种奖学金证书(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校级奖学金),这不仅是金钱上的奖励,更是你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高的直接体现,在简历上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还有各种竞赛获奖证书,从专业技能大赛到创新创业大赛,从演讲比赛到体育竞赛,这都说明你不仅仅是个“书呆子”,还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和潜力。再就是社会实践证明和实习证明,别小看这两张纸,它可比你那些光鲜亮丽的证书更能打动HR。因为它们证明你不是个纸上谈兵的理论派,你真刀真枪地干过事儿,体验过职场生活,了解社会运作。尤其那些有含金量的名企实习证明,很多时候比你考几张普通的证书都来得有用。最后,别忘了志愿服务证明,它体现了你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现在越来越重视综合素质的招聘中,也是个不小的加分项。
可话说回来,这些玩意儿真有那么神吗?我跟你说,大学这几年,我算是看明白了,有些证是真管用,有些就是纯粹的“心理安慰剂”,或者说,是你在面对未来不确定性时,寻求的一点点安全感。
就拿我身边的例子来说吧。小张,我们班的学霸,大二开始就火力全开,英语四六级高分飘过,计算机二级Office、C语言都拿下了,后来又陆陆续续考了个证券从业资格、初级会计证,甚至还去考了个不怎么搭边的国际贸易单证员。他手里攥的证书,都能摞起来小半截砖头了。可毕业的时候,他找工作却没想象中那么顺利,去面试了好几家公司,人家一问你对行业有啥了解,你实际操作过啥项目,他就开始磕巴了。最后虽然也找到了一份工作,但薪资待遇跟他那一堆证书的“光辉”完全不匹配。
反观小李,我们宿舍的“特立独行”分子。他大学四年,就考了个英语六级和专业必考的那个CPA。其他时间,他不是在参加各种专业社团的实践活动,就是在外面找实习。大三暑假,他硬是磨破嘴皮子,去一家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做了三个月的无薪实习,从最基础的跑腿、整理资料做起,虽然累得跟狗一样,但真真切切地了解了行业运作。毕业的时候,他把实习经历和考下的CPA往简历上一放,直接被一家中型事务所给抢走了,起薪就比小张高了一大截。
这两个活生生的例子,你说给我带来了什么感触?那就是,证书,说到底,它只是一个证明,是你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技能点达到了某种标准的证明。它不是你能力的全部,更不是你未来成功的保障。 太多人,包括当年的我,都陷入了一个误区:以为证书越多越好,越多就越有竞争力。结果呢,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准备那些考完就忘的证书,反而忽略了大学里真正宝贵的东西: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别傻乎乎地跟着大流走,人云亦云,最后把自己累个半死,手里攥着一堆没啥用场的破纸。大学这几年,我觉得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搞清楚自己未来想干什么。如果你是会计专业的,那CPA肯定要拼了命地去考;如果你想当老师,那教师资格证是你的敲门砖。但如果你是学中文的,你非要去考个计算机网络工程师证书,那不是白费劲吗?除非你真对那个领域感兴趣,并且未来有转行的打算。
所以,我的建议是:先规划,再行动。 大一的时候,多听听学长学姐的经验,多看看招聘网站的岗位要求,对你未来的专业方向和就业前景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优先考取那些你专业领域内,或者你未来职业发展中,真正有“硬性要求”的证书。 这些是你的“刚需”。比如对大多数专业来说,英语四六级几乎是刚需,驾驶证也算半个刚需。
其次,考取那些能为你的核心能力锦上添花的证书。 比如如果你是文科生,考个计算机二级Office,证明你word、excel、ppt玩得溜,这是基本的办公技能。如果你是工科生,考个和编程相关的NCRE高级证书,或者一些专业软件的认证,能增强你的专业技能。
最后,不要盲目跟风,更不要为了考证而考证。 考证的过程,应该是你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而不是仅仅为了那一张纸。在准备CPA的过程中,你对财会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会大幅提升;在准备雅思的过程中,你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会得到质的飞跃。这些内在的提升,比那张证书本身更有价值。
与其把时间都耗在图书馆里刷题考证,不如多花点时间去参加几次有意义的实习,去做几个能拿得出手的项目,去和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去尝试一些你从未接触过的事情。这些经历,往往比你那些纸面上的证书,更能让你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真正让你在职场上站稳脚跟的,往往不是你考了多少证,而是你到底能干些啥实事儿,你的人际关系咋样,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何,以及你这个人,是不是一个有意思、有活力的个体。大学这几年,与其当个“考证机器”,不如活得更像个人,去探索、去体验、去成长。那些证书,只不过是你成长路上的一个个小小的里程碑,它们本身,远没有你这个人,你的能力,你的潜力,来得重要。别让几张纸,定义了你整个大学,甚至你整个人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