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开放大学有哪些,其实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可真掰开了揉碎了讲,背后承载的,是无数人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那点儿不甘心,还有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
你说“有哪些”?首先,最响当当、也最广为人知的,那肯定是我们的国家开放大学。它就跟一个巨大的伞盖似的,覆盖全国,下头还带着一大帮子省级、地市级的开放大学。比如北京有北京开放大学,上海有上海开放大学,广东有广东开放大学,等等。这些地方性的“开大”,虽然名字上挂着各自的地名,但骨子里,它们都是国家开放大学体系里的一员,或者说是其教学体系的延伸和补充,服务着本地区的学习者。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庞大的网络,节点遍布各地,目的就一个:让那些渴望学习,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走进传统象牙塔的人,也能搭上学历提升的这班车。
我总觉得,“开放大学”这四个字,本身就自带一种温度和包容性。它不像普通高校那样,一道分数线直接把你挡在门外。它更像是一个敞开怀抱的智者,轻声问你:“想学吗?只要你有心,我就给你这个机会。”
你看,现实多残酷啊。有多少人,当年因为家庭条件不允许,或者高考失利,再或者干脆就是年少不懂事,错过了大学的门槛?我身边就有好些这样的朋友。他们有的早早步入社会,摸爬滚打好几年,积累了一肚子经验,可一到关键时候,那薄薄的一纸学历证书就成了他们晋升、转型的天花板。他们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想学,想证明自己,可又哪有时间重回课堂,朝九晚五地去上课呢?这时候,开放大学,就像一道光,照进了他们的生活。
你别小看这“开大”,它可不是什么“混文凭”的地方。我有个表哥,年轻时没好好读书,后来在工厂里当了一线工人,勤勤恳恳干了十几年。到了三十多岁,他发现想往管理层走,学历成了硬伤。他就是报的我们省的开放大学,读了个工商管理专科。你知道他怎么学的吗?每天下班,一身疲惫回到家,吃完饭倒头就想睡,可一想到学费、想到未来,他硬是咬着牙打开电脑,对着屏幕上的在线课程,一学就是好几个小时。周末,别人呼朋唤友出去玩,他在图书馆里泡着,或者对着教材死磕。有时候看他对着电脑屏幕上的公式犯愁,抓耳挠腮的样子,真让人心疼。可他硬是坚持下来了,三年,不,准确地说是两年半,他就拿到了那个沉甸甸的毕业证。
这不就是开放大学最真实的写照吗?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习者。你说它灵活学习吧,是真的灵活。你可以白天上班,晚上学习;你可以坐在家里的沙发上,也可以在咖啡馆里,甚至在高铁上,只要有网络,都能听课。这种时间自主性和空间自主性,对于那些身兼数职的在职人员来说,简直就是福音。它让你在不放弃现有生活和工作的基础上,还能实现自我提升和知识更新。
当然,这种灵活也意味着巨大的挑战。没有老师在旁边盯着你,没有同学一起打卡上课,所有的一切都得靠你自己的毅力和自律。多少人一开始雄心勃勃,买好了教材,下载了课程,结果没几天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不了了之?所以,能从开放大学顺利毕业的人,身上都带着一种特有的光芒,那是坚持的光芒,是自我管理的光芒。他们不仅仅是拿到了一个文凭,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学习,学会了在没有外部强制力的情况下,如何驱动自己前行。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能力。
除了传统的学历教育,开放大学在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方面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仅是颁发文凭,它更是一个终身学习的平台。许多课程不是为了学历,而是为了职业技能提升,为了兴趣爱好培养。比如有些针对老年人的课程,摄影、书法、太极拳,甚至智能手机使用教学,这些看似跟“大学”不那么沾边的内容,却让许多退休老人找到了生活的乐趣,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没有被时代抛弃,这不也是一种教育的社会价值吗?
我想,开放大学存在的意义,远不止是给某些人一个学历提升的机会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座座灯塔,照亮了那些曾经迷茫、无助的学习者前行的道路。它告诉我们,教育不应该有围墙,知识不应该被少数人垄断。它提醒我们,只要社会还在进步,人就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持续学习是每个人终身的课题。
所以,当你再问开放大学有哪些的时候,你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学校的名字,更应该看到它们背后所代表的教育公平、社会责任,以及无数普通人为改变命运、追逐梦想而付出的汗水和努力。那些挑灯夜读的背影,那些电脑屏幕前亮起的微光,那些在工作与学习之间艰难平衡的灵魂,不正是开放大学最生动的注脚吗?它们的故事,才是真正的答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