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二本大学,可能很多人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那不就是那些分数线没那么高,听起来不那么“响亮”的学校嘛?是啊,从前高考录取有清晰的一本、二本、三本批次之分,二本这个词儿,就像一个标签,曾经给无数考生和家长带来过不小的心理压力。然而,如果你现在还用老眼光去看待“二本大学”,那可真就落伍了。
讲真,现在很多省份早就已经把批次给合并了,什么一本、二本、三本,早就没有那么泾渭分明的界限了。尤其是二本和三本,基本都融为一体,甚至一些省份连一本二本都取消了,统称“本科批次”了。但为什么大家嘴里还老挂着“二本”这个词儿呢?我想啊,这更多的是一种习惯性称谓,或者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认知:指的是那些非“双一流”(原985/211)行列的普通本科院校。你问有哪些二本大学?这么说吧,如果你把全国所有的“双一流”高校和军警院校、艺术类院校等特殊类型院校刨出去,剩下的绝大多数本科院校,在老百姓的语境里,其实都可以被笼统地归为“二本”。
具体到有哪些呢?太多了!你看,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省属重点大学,比如河北大学、河南大学、山西大学、辽宁大学、湘潭大学等等,这些在各自省份可能都是数一数二的学府,但在全国层面,它们通常不属于“双一流”,所以,按照旧的观念,它们就属于二本。再比如,那些在某些领域独树一帜的特色工科院校,像上海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还有一大批财经类院校,比如江西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政法类院校,比如西北政法大学、甘肃政法大学;师范类院校,像很多省份的师范大学(除了几所211师范);医学类院校,像首都医科大学(非211,但很强)、哈尔滨医科大学等等。数不清的,这些都是支撑中国高等教育的庞大基石,它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二本”。你别小看它们,它们每年为社会输送的各类人才,那数量是相当惊人的。
我身边,以及我认识的很多人,包括我的一些朋友、同事,甚至我自己的亲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从这种“二本大学”走出来的。他们有的现在是某个领域的工程师,有的在政府部门工作,有的自主创业,还有的,在职场上摸爬滚打几年后,又通过考研、考公,实现了人生的跃迁。所以,当你问“有哪些二本大学”的时候,我希望你问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清单,而是想知道,这些学校到底怎么样?它们有没有价值?它们能给你带来什么?我的答案是:价值,当然有;能带来什么,这得看你自己!
别被那个“二本”的标签给吓住了。说句大实话,如今的社会,一张文凭,尤其是本科文凭,与其说是敲门砖,不如说更像一张入场券。你拿到了这张券,才有资格坐到牌桌上。至于你牌打得好不好,能不能赢,那靠的就不是这张券的颜色,而是你手里那几张牌,以及你打牌的策略和心态。
那么,对于那些高考分数可能不是那么“亮眼”,或者说,注定要走“二本大学”这条路的同学,我能给你们什么建议呢?
首先,专业选择,这个是重中之重,简直是决定你大学四年乃至未来几十年走向的命门。千万别听什么“先进学校门再说”这种鬼话!如果能进个好学校,那当然好,但如果学校层次摆在那里了,你的专业选得好不好,真的比学校本身更重要。举个例子,你宁愿去一个普通二本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临床医学、金融学等热门且有前景的专业,也别去985学一个自己完全不感兴趣或者就业面极窄的冷门专业。现在很多二本院校,它们往往在某些特定领域有着深厚的行业积累和强大的校友资源。比如,一些财经类院校的会计、金融,一些地方工科院校的土木、机械,甚至是一些农业类院校的农学、园林,在当地的就业市场上,那可是相当吃香的。你在选择的时候,要多去了解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展趋势,以及它在这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和业界口碑。别拍脑袋,多问问前辈,多查查资料,甚至找这个专业的在校生聊聊,他们说的往往最真实。
其次,城市选择,これも关键。我个人是更偏向于大城市的。为什么?大城市的机会多啊!实习、就业、视野、资源,那都不是小城市能比的。你想想,即使你去了一个“二本”,但如果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这样的超一线或新一线城市,你平时能接触到的信息、能参加的活动、能认识的人,那简直是天差地别。你在假期找个兼职,都能学到不少东西。毕业之后,留在大城市,无论是考研还是就业,选择面都更广。当然,如果你就是喜欢安逸,或者家庭条件不允许,选择家乡省会城市的二本,也无可厚非,至少离家近,生活成本低。但如果能冲,我建议你尽量往大城市冲。
再次,大学生活怎么过,这才是决定你四年之后能走多远的关键因素。甭管你去了清华北大,还是普通二本,大学四年,是你人生这出戏里最精彩的几幕,也是你塑造自我、提升能力的黄金时期。千万别荒废了!我看到太多在“名校”里混日子,最后一无所成的,也看到太多在二本院校里“自我驱动”,活得精彩,最后成就非凡的。
在二本大学里,你可能面临的挑战会更多。比如,学习氛围可能不如顶尖院校那么浓厚,但这就更考验你的自律能力。你得学会给自己制造学习氛围,多去图书馆,多参与社团活动,多和优秀的人交流。考研?很多二本院校反而是考研大户!因为不少同学把考研当作改变命运、提升学历层次的重要途径。这种现象在二本院校里非常普遍,你会发现身边有大量的同学都在准备考研,这种抱团学习的氛围,甚至比一些“名校”还要浓厚。这反而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源!你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研友,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还有,别忘了实践。多参加社团活动,多争取实习机会,多做项目。哪怕是学校里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学生会、社团活动,你认真参与了,也能锻炼你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这些“软实力”,有时候比你成绩单上那几个干巴巴的分数更管用。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张文凭,只是你未来人生的起点。二本大学,它不是终点,也不是你人生失败的标志。它只是一个平台,是你用来跳得更高、看得更远的一个跳板。在二本里,你依然可以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遇到循循善诱的老师,学到真本事,甚至是找到你一生的热爱。
记住,决定你未来的,从来不是你大学的牌子,而是你这个人,你的能力,你的眼界,你的心态,以及你为了目标付出了多少努力。所以,与其纠结于“有哪些二本大学”的名单,不如好好想想,无论去了哪所学校,你打算如何度过那宝贵的四年,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这才是最重要的。别被分数框死了你对未来的想象,别被“二本”的标签限制了你的潜能。去拼吧,少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