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学生能做的社会服务,那可真是五花八门,远不止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非要笼统地列举一番,我觉得大概能分为这么几大类:教育帮扶,比如去偏远地区支教,或者给社区里的孩子义务辅导;敬老助残,去养老院陪伴老人,或是帮助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环保公益,从捡垃圾到推广环保理念,不一而足;社区服务,像协助居委会搞活动、为邻里提供便利;再有就是专业领域的志愿服务,比如医疗义诊、法律援助、科普宣讲、心理疏导等等;还有那些大型赛会或活动的志愿服务,比如国际会议、体育赛事等等。当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还投身到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更具深远意义的项目中去。
但仅仅是列举这些词条,似乎太干瘪了,完全无法描绘出其中蕴含的温度与力量。我总觉得,每一次大学生投身社会服务,都像是在这片喧嚣、有时甚至有些冷漠的土地上,悄悄洒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
我记得,大学里有个师姐,她连续三年暑假都去了贵州的一个小山村支教。她不是那种“网红”支教,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甚至回学校后也只是淡淡地说起那里的山路有多难走,孩子们的眼睛有多亮。可她讲到有一天,一个五年级的小女孩,用粗糙的小手笨拙地给她编了一根草环,说“老师,这个给你,你下次再来”,她突然就哽咽了。她说,那一刻,她觉得所有晒的太阳、吃的土、流的汗,都值了。那份支教的经历,带给她的,远比她带给孩子们的知识要多得多。那不是一场简单的“知识输送”,更是一次灵魂的碰撞和生命的相互滋养。我们这些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习惯了便利和优越,很难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匮乏,什么是坚韧。当你在那片土地上,看到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对外界的好奇,你真的会对自己习以为常的一切产生新的审视。
再说起敬老助残。很多人可能觉得,不就是去养老院陪老人聊聊天、扫扫地嘛。其实不然。你真的用心去陪过那些老人家吗?他们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心里藏着多少故事?我有个朋友,在周末定期去一家养老院,她发现很多老人需要的,不是你帮他们做多少事,而是你坐在他们身边,静静地听他们说年轻时的爱情,说他们错过的遗憾,说他们对家人的思念。有一次,一位阿婆握着她的手,颤巍巍地说:“孩子,你跟我孙女一样大,可她多久没来看我了……” 听到这里,你心里会是怎样一番滋味?那种陪伴,远比任何物质馈赠都来得珍贵。而帮助残障人士,更是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细致,你得学会换位思考,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给予恰到好处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而不是被施舍。
还有环保公益。很多人一提环保,就是去捡垃圾,去植树。没错,这些都很重要,但更深层次的,是环保理念的传播。我们学校的环保社团,他们不光组织净山净水活动,还深入社区,面向小朋友做环保科普,用生动有趣的绘本和游戏,告诉孩子们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水资源、能源的珍贵。他们还积极参与到城市垃圾分类宣传中去,挨家挨户敲门讲解,有时候会遇到白眼,会吃到闭门羹,但他们从未放弃。这份坚持,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让我明白,社会服务不是一锤子买卖,它需要持续的投入和坚韧的信念。
当然,除了这些,大学生能做的还有太多。比如那些法学院的学生,他们利用专业知识,在社区提供免费法律咨询,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帮助他们维护自己的权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偏远山村进行义诊,测量血压、发放药品,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展健康知识宣讲,告诉当地居民如何预防疾病,这比任何治疗都更具根本性。甚至是一些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他们会组织公益演出,将艺术的魅力带给那些平时难以接触到高雅艺术的群体,用音乐和舞蹈点亮他们的生活。
每一次的社会服务,对大学生而言,不仅仅是付出了时间与精力,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教育和成长。我们学到了什么叫做责任,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同理心。在那些服务现场,你会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有和你一样热血的同伴,有需要帮助的弱者,也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你可能第一次面对真实的贫困、疾病、无助,它们不再是新闻报道里的数字,而是活生生的人和事。这种冲击,这种对现实的直面,比任何课堂上的说教都来得猛烈和真实。
所以啊,大学生社会服务,它远不止是履历上那一笔亮眼的经历,或是为了评奖评优而走个过场。它更像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课,一堂没有标准答案,却能让你找到自我价值、磨砺心智的课。它让你看到,个人的微薄力量,在汇聚起来的时候,也能发出耀眼的光芒,哪怕只是照亮了某个角落,给某个人带去了片刻的温暖,那也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成就。这份参与感,这份被需要的感觉,这种付出后获得的满足,才是它真正让人着迷,让人愿意一再投入其中的根本原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