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想学摄影?那可不是随便按按快门、买个好相机就能“毕业”的事儿。这门学问,深着呢,得进专业院校,系统地熏陶,才能真正有点儿道行。你问国内有哪些大学有摄影专业?要我说,北京电影学院那肯定是绕不开的,多少电影大师从那里走出来,他们的摄影系,骨子里透着一股子“讲故事”的劲儿,不是那种光看技术、拼参数的活儿,而是讲究画面叙事、光影情绪,拍出来的东西,能直接戳到你心坎里去。
接着,中央美术学院,这又是另一个极端,或者说,另一种高度。央美的摄影系,更多是往纯艺术、观念摄影那条路上走的。你要是追求艺术性,想用镜头表达更深层次的思考,甚至挑战传统,那央美绝对是你的理想乡。他们不光教你构图、用光,更重要的是教你“看”,看世界、看人心,用摄影来思考、来批判。我听说过他们有学生拍的毕业作品,不是那种“美美的”风光人像,而是直接探讨社会议题,甚至带着点儿行为艺术的意味,挺让人震撼的。
还有中国传媒大学,这学校的摄影专业,名字就带着“传媒”俩字儿,很自然地就和新闻、纪实、商业摄影这些挂钩。如果你志向是成为一名新闻摄影记者,或者在时尚圈、广告界用镜头捕捉商业价值,中传无疑提供了最直接的路径。他们更注重实际应用,设备先进,实战机会也多,能让你很快地接触到行业前沿,明白市场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摄影师。他们的毕业生,好多都直接进了各大媒体、电视台、广告公司,工作机会相对广阔。
除了这三大巨头,像鲁迅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这些,也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鲁美呢,东北那嘎达的艺术重镇,他们的摄影专业也带着点儿豪迈和独特的视角。南艺在华东地区影响力很大,艺术氛围浓郁,摄影专业也办得有声有色。而上视艺,身处上海这个时尚大都市,和商业、设计结合得更紧密,很多学生还没毕业就已经在业界崭露头角了。这些院校各有侧重,有的偏纯艺,有的偏应用,有的还结合了多媒体、新媒体艺术,所以,选学校,真得看你自己的兴趣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到底在哪里。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学摄影,真的不是一条轻松的路。尤其是在国内,大家对摄影的理解,很多时候还停留在“拍得真好看”的层面。但进了专业院校,你才会发现,摄影远不止于此。它要求你不仅要有扎实的技术功底——那什么光圈、快门、ISO、景深、构图,都是最最基础的,得练到条件反射般熟练。更重要的,是你的思想,你的审美,你的人文素养。老师会逼着你去读大量的文学、历史、哲学书籍,去看世界名画,去听古典音乐,去感受不同的艺术形式。因为摄影,说到底,是视觉的语言,而语言的深度,取决于你思想的深度。
我记得以前有个学长跟我抱怨,说他当初以为学摄影就是天天扛着相机出去“扫街”,结果进了学校才发现,光是理论课就多得惊人:《摄影史》、《图像理论》、《视觉传播学》、《美学原理》……听着就头大,是不是?但这些东西,恰恰是把你从一个“摄影爱好者”提升为“摄影艺术家”或者“摄影思想家”的关键。没有这些理论作支撑,你的作品可能永远停留在表面,缺乏内涵,经不起推敲。
再说说这行当的“烧钱”属性,那真是个无底洞。相机、镜头、灯光设备、脚架、滤镜、存储卡……哪一样不是动辄几千上万?别提后期处理需要的高配电脑、专业显示器,还有各种正版软件的订阅费。很多时候,为了拍一个项目,你还得自己掏腰包租场地、请模特、置办道具。家里条件一般的孩子,真得掂量掂量。我身边就有同学,为了凑器材钱,兼职打好几份工,苦是苦了点,但那份对摄影的执着,也真让人佩服。
而且,摄影这碗饭,也不是谁都能吃得好的。它对天赋和灵气有要求,更重要的是坚持。多少人一开始热情满满,结果发现拍不出理想中的效果,或者作品总是被否定,慢慢就没了信心,转行了。这个行业竞争太激烈了,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图像生成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简单的“美图”已经被AI取代,未来摄影师的价值,更在于那些机器无法复制的东西:你的独特视角、你对社会现象的洞察、你讲故事的情感深度,以及你对图像伦理的坚守。
所以,如果你真的决定要踏上这条路,请务必先问问自己:这份热情,能支撑你走多远?你能否接受长时间的熬夜后期、无数次的失败尝试,甚至可能要面对很长一段时间的“无人问津”?但反过来想想,当你的作品,带着你的体温,带着你的思考,被世人看见,甚至能触动人心,改变一些什么的时候,那种由内而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又岂是金钱可以衡量的?
摄影,在我看来,就是用光影和构图去对话世界,去记录时代,去表达自我。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观察世界的态度。那些在暗房里凝视影像慢慢浮现的瞬间,那些在街头巷尾追逐光影的时刻,那些为了一个画面反复推敲的夜晚,都是学摄影路上最宝贵的财富。选择哪所大学,固然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你接触到的资源、师资和学习氛围。但更重要的,是你选择摄影的初心,以及你愿意为这份初心付出多少。希望每一个热爱摄影的灵魂,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光,并用它照亮更多人的眼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