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奉贤大学城里究竟扎根了哪些大学,其实掰着指头数数,主要就那么几所响当当的。领头的,那必须是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老牌子,底蕴深,师范生、文科生、艺术生,那叫一个多。紧接着,还有理工科的翘楚,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那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搞科研、做实验,这氛围你感受过吗?再来,就是财经领域的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奉贤校区)了,听名字就知道,培养的是经济金融人才,个个将来都是与数字打交道的高手。当然,别忘了还有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虽然是专科,但在奉贤大学城里也占有一席之地,为旅游行业输送了不少专业人才,据说那里的实践教学特别有意思。你看,这几所学校一凑,基本上就构成了奉贤大学城的核心骨架了。至于其他的,像一些职业培训机构或者继续教育学院,就暂且不提了,咱们主要聊聊这些正儿八经的本科院校,它们才是这片区域真正的心脏。
讲真,第一次听说奉贤大学城这名字,还是十多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候,上海的大学往郊区搬,简直是潮流,浦东临港有,松江有,嘉定有,奉贤自然也不例外。那会儿,这地方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远。两个字:真远。从市中心坐公交车,一趟下来能把人坐得怀疑人生,感觉都快出上海了。路边还时不时能看到农田,偶尔有几辆农用车慢悠悠地驶过,那画面,跟现在金海路地铁站附近车水马龙的景象,简直判若两个世界。
可不是嘛,那会儿的奉贤大学城,说白了就是几所大学孤零零地立在那片土地上。周边配套?嘿,别提了,除了几个小卖部,一家简陋的饭馆,基本上就没什么了。学生们周末想出去改善改善伙食,或者看个电影、逛个街,那得坐着摇摇晃晃的公交车往奉贤城区跑,或者直接杀回市区。想想那时候的学生,真是挺不容易的,学习之外,生活上也要有点“苦行僧”的味道。但我听在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读书的朋友说,也正因为这种“远离尘嚣”的环境,大家反而更专注学习,图书馆里永远不缺埋头苦读的身影,教室里讨论问题的声音也格外响亮。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寂寞出人才”吧。
时间这东西,它真是个神奇的魔术师。一眨眼,十几年过去了,再去奉贤大学城,你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曾经的荒芜之地,已经拔地而起了无数建筑。沿着金海路一路往南,那可真是高楼林立,商铺密布,人气旺得不得了。特别是轨道交通5号线南延伸段的开通,简直就是给奉贤大学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以前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现在地铁直达,二十分钟就能把学生们从市区中心带到学校门口,这便利程度,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看看地铁口出来,各种餐饮店、咖啡馆、电影院、KTV,应有尽有。学生们下课就能约上三五好友,去逛逛街,吃个火锅,看看电影,那生活丰富程度,可比我们当年“苦哈哈”的郊区大学生活好太多了。
当然,这种变化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上。你仔细观察,这几所大学的气质也慢慢发生了改变。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依托上海强大的工业基础,他们在产教融合方面做得有声有色,不仅引进了不少高科技企业在大学城周边落地,还积极与企业合作,让学生们还没毕业就能接触到真实的项目,你说这含金量高不高?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奉贤校区)呢,他们的学生更是吃香,每年毕业季,各大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争相来这里招聘,甚至有些学生大三就被实习单位“预定”了。而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作为师范院校的翘楚,虽然坐落郊区,但他们对基础教育的贡献,对优秀教师的培养,那都是有口皆碑的。
现在,奉贤大学城不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教育高地和人才集聚区。它不仅仅为上海乃至全国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带动了整个南上海,特别是海湾镇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你看大学城周边房价都跟着涨了不少,各种服务行业也随之兴起,给当地居民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以前说起奉贤,总觉得是“远郊”,现在你再看,随着临港新片区的崛起,随着金海公路、林海公路的拓宽,这里已经不再是“交通末梢”,而是南上海连接浦东、辐射杭州湾的重要节点。
所以,当我再次踏上奉贤大学城的土地时,心里真是感慨万千。昔日那个略显萧索、充满开拓气息的郊区大学区,如今已经变得生机勃勃,充满现代化气息。年轻的学子们骑着共享单车穿梭在林荫大道上,教学楼里传出朗朗读书声和激烈的讨论声,篮球场上挥洒汗水,食堂里弥漫着饭菜的香气……这一切都告诉我,这个地方,真的长大了,成熟了。它不仅仅是几所大学的集散地,更是无数年轻人梦想启航的地方,是南上海城市发展版图上不可或缺的一颗璀璨明珠。未来,随着更多科创园区和产业的导入,相信奉贤大学城会与周边区域形成更紧密的联动发展,成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又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典范。那份朝气,那股活力,真是让人忍不住为之振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