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盐城的“大学”,大家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也算是撑起盐城高等教育门面的,无非就是那两所:盐城师范学院和盐城工学院。是的,在通常的理解里,问盐城有哪些“大学”,主要就是指这两所本科院校了。它们俩,就是盐城高等教育的顶梁柱,各自有各自的特色,也都在为这座城市培养人才、贡献力量。当然啦,如果把范围放宽,盐城还有几所挺不错的高职高专院校,比如培养未来园丁的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还有江苏医药职业学院、盐城职业技术学院等等,它们也都是高等教育体系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家习惯上说的“大学”,普遍就锁定前两者了。
那就先聊聊这双子星吧。
先说盐城师范学院。这学校嘛,一听名字就知道,身上带着浓浓的“师范”烙印,透着一股子人文的温润劲儿。它有两个校区,老一辈盐城人肯定对通榆路那个老校区记忆深刻,虽然不大,但那些有点历史的建筑,校园里那份沉静,总让人觉得特别有味道。现在的主体都在新长校区了,那边儿规模大多了,在新长大道上,建筑新,设施全,走进去感觉扑面而来的是青春的气息和现代的活力。宽阔的道路,气派的图书馆,标准化的运动场,跟老校区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但都承载着师院人的记忆。
师范院校嘛,传统的强项自然是汉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化学、思想政治教育、外语这些基础学科以及各类教育类专业,培养了不知道多少优秀的教师,桃李满天下,很多都扎根在了苏北的教育战线上。我有个亲戚就在盐城某个小学当老师,她说当年在师院读书的时候,最喜欢在图书馆里泡着,书多,氛围好,老师的文学功底也深厚,受益匪浅。虽然叫“师范”,但这些年学校发展很快,学科门类越来越全了,像海洋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等都办得有声有色,向着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在转,但它身上那份对教育的执着和人文关怀,感觉是刻在骨子里的,没怎么变。
师院的校园,特别是在新长校区,感觉充满了生机。春天樱花烂漫,夏天绿树成荫,秋天梧桐叶黄,冬天雪景静谧。年轻的学生们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校园小径上,教学楼里传出朗朗读书声,操场上回响着篮球落地的砰砰声,图书馆里大家安静地伏案学习。那种画面,特别鲜活,特别青春。师院的学生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比较踏实、有礼貌,带着点书卷气,但也不乏创意和活力,各种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做得风生水起。它就像盐城这座城市的一块文化绿洲,静静地滋养着这片土地。
再来看看盐城工学院。如果说师院是人文温润,那工学院给我的感觉就更“硬核”一点,更接地气,跟盐城的产业发展联系得特别紧密。它也有校区分布,主要在市区的是南校区和北校区。南校区是主校区,在希望大道那边,规模挺大,建筑风格相对规整实用,很符合工科院校的调性。北校区在建军东路,靠近市中心,生活方便,虽然没南校区那么大那么新,但地理位置优越,也有一段挺长的历史了。
工学院的优势,那肯定是实打实的“工”字号专业了。像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些,都是它的招牌。盐城这几年工业发展挺快的,特别是汽车、新能源、高端装备这些领域,工学院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几乎就是对着盐城的产业需求来的。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理论基础扎实,毕业了直接就能上手,特别受企业欢迎。我认识几个在盐城本地的企业里做技术或者管理的,很多都是工学院毕业的,他们说学校的实践环节抓得紧,各种实验室、实训中心,让人能真正把理论知识转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工学院也早不是纯粹的工科大本营了,它也有管理学、经济学、艺术设计等门类,让整个学校的学科结构更加多元化。南校区那边,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特别多,能感受到一股子钻研和创造的热情。学生们可能不像师院那样多才多艺,但他们身上那种踏实肯干、解决实际问题的劲头,是社会特别需要的。工学院就像盐城工业发展的发动机,不断地输送着技术和人才的血液。
把盐城师范学院和盐城工学院放在一起看,它们就像盐城高等教育的双子星,一文一理,一偏重基础教育和人文素养,一偏重工程技术和产业需求,互为补充,共同支撑起了盐城的高等教育体系。它们培养了大量的本地人才,也吸引了不少外地的年轻人来这里求学,为盐城这座城市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它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塑造人格、激扬青春的熔炉。
除了这两所本科院校,前面提到的那些高职高专也功不可没。像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幼教领域那可是名气响当当,培养的幼师很多都是行业的佼佼者。江苏医药职业学院,为地方医疗卫生系统输送了大量护理、药学等人才。盐城职业技术学院,专业门类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于盐城的各行各业。它们虽然层级不同,但都是盐城不可或缺的高等教育资源。
所以啊,真要问“盐城大学有哪些”,答案并不是只有一两个名字那么简单。它是一个由本科院校引领,高职高专协同发展的,相对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它们的存在,让盐城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上的城市,更是一个充满知识、充满朝气、充满希望的地方。每年毕业季,看着一拨拨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心里总会生出一种莫名的感慨和祝愿。希望这些在盐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孩子们,都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也希望盐城的这些大学,能越办越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为盐城的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它们是盐城的骄傲,也是无数盐城学子心中永远的青春记忆和精神家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