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镇江大学城里到底“藏着”哪些大学,其实主要就是那么几家,但它们凑在一起,就撑起了那个区域一整个青春洋溢、又带着点儿书卷气的氛围。核心的、大家一提到大学城首先会想到的,那肯定是江苏大学,简称“江大”。然后是紧挨着它、或者说也是在那个大片儿区域里的江苏科技大学,这个简称嘛,有人叫“江科大”,听着是不是跟前面那个有点像?别搞混了。还有一个,虽然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四年制本科,但在那一带的学生群体里也占有一席之地,那就是镇江技师学院。这三家,基本构成了镇江大学城最主要的版图。
说起这江苏大学,那真是个庞然大物。校园忒大,真的大,骑个共享单车在里面溜达,有时候都能迷路。感觉就像是个自成一体的小城市。它的学科门类挺全的,工科、农科挺有影响力的,农机啊、食品啊,听着就挺接地气儿,但人家研究起来可不简单。以前去他们校园里晃悠,就觉得绿化特别好,树多,楼也多,新旧错落,有那种老牌高校的沉淀感,但同时也有很多新建的现代化建筑。学生贼多,到了饭点或者下课时候,食堂门口、教学楼门口那人潮,嚯,那叫一个壮观。图书馆也是那种老远就能看见的大建筑,透着股子“书山有路”的劲儿。感觉在那里面读书,能找到那种纯粹的学习氛围,但也得耐得住寂寞,毕竟校园大了,走到哪儿都得花点时间。
再说江苏科技大学。这个学校给人的感觉就跟江苏大学有点不太一样。它跟船舶、海洋工程啥的联系挺紧密的,听起来就硬核、有股子工科的劲儿。他们的校园不像江大那么 sprawling(蔓延),感觉更紧凑一些,但一样是绿树成荫,规划得也挺规整。可能因为专业特色的关系,感觉江科大的学生身上带着点儿工程师特有的严谨和扎实。虽然不像江大那么名气响彻全国,但在特定领域里,江科大是相当有分量的。走在他们的校园里,时不时能看到一些跟船啊、海洋啊有关的雕塑或者建筑风格,挺有辨识度的。而且,感觉江科大的生活区跟教学区距离没那么远,学生生活便利度可能更高一些?这只是我的个人感觉啊。
然后是镇江技师学院。把技师学院放在这里一起说,是因为虽然它性质不太一样,但它确确实实是在这个大学城片区里,而且学生数量也不少。它给这个区域的学生群体带来了另一种色彩,是那种更注重实操技能、毕业就能直接上手工作的路子。所以,你在大学城附近看到的学生群体,不全是那种埋头书本的理论型,也有很多动手能力强的技术人才。这挺好的,让整个区域的学生生态更多元。技师学院的校园可能没有本科院校那么大,但一样生机勃勃。他们的学生可能毕业就直接去工厂、企业了,是社会需要的另一类人才。
这三家凑在镇江大学城里,就像是三块不同口味的蛋糕,摆在一个盘子里。它们共享着周边的资源:外面那条街,学生们俗称的“堕落街”(虽然现在已经改造得跟以前不太一样了,但这个称呼还是流传着),以前是各种小吃、便宜衣服、网吧、打印店扎堆的地方,完全是为学生们的需求量身定制的。虽然现在规范多了,但那股子烟火气还在,是学生们日常觅食、放松的主要去处。还有附近的商业综合体,电影院啊、大一点的餐厅啊,也是学生们周末改善伙食、集体活动的好地方。
但说实话,镇江大学城也有它的“痛点”。最明显的就是交通,尤其是跟市中心比起来,它还是偏远了点儿。虽然现在公交线路多了,打车也方便,但比起住在市里,那种出门就是商场、就是各种便利设施的感觉还是差那么一截。以前,尤其是刚搬过去那会儿,感觉就是一片荒地里突然冒出来几个大学,周边啥都没有,吃饭、买东西都不方便,得进城。这些年好多了,周边配套慢慢起来了,但那种地理上的“区隔感”还是存在的。所以,它是一个专门为大学而生的地方,所有的规划、所有的业态,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个群体转的。
生活在大学城,或者说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留下的是一种特别的记忆。清晨匆匆忙忙赶去上课的身影,傍晚并肩散步的情侣,夜里图书馆里亮着的灯,夏天食堂里冒着热气的饭菜,冬天冻得缩手缩脚去上自习……这些画面都和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镇江技师学院这几个名字,以及那个有点偏僻但充满活力的镇江大学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不是镇江的全部,但它是很多年轻人一段重要人生的起点或者中转站,是他们青春故事发生的地方。所以,别小看了这几所大学,它们不仅仅是学校,更是构成那个特定地理空间独特气质的核心元素。没有它们,就没有所谓的镇江大学城,就没有那些属于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独家记忆。它就是这么一个地方,有点远,有点闹,但真实,而且充满希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