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福建的大学,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大概率还是 厦门大学 吧?没办法,名气实在太响亮了,而且那个地方... 哎呀,不是说学校本身不好,是那个环境!依山傍海,美得不像话。嘉庚建筑群红砖白瓦,简直就是自带滤镜的画。你随便在校园里走走,都跟逛公园、逛景点似的,空气里好像都混合着大海的咸湿和书本的油墨香。这大概是很多人对厦大的第一印象,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怪不得每年高考,多少人挤破头都想往那里冲,不光是为了文凭,也是为了那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四年。它不仅仅是一所大学,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厦门这座城市的象征,是那种走进去就能感受到历史和文化沉淀的地方。
但你要真说起福建高等教育的格局,光盯着厦门肯定不够啊。别忘了省会 福州大学。福大跟厦大是完全不一样的路子,它给人的感觉更... 怎么说呢?更“省会”吧。扎实、务实,工业气息可能比厦大浓一些,毕竟是当年全国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在工程、材料那些领域还是很有分量的。本部在旗山那边,校园也挺大,但少了厦大那种天然的海滨浪漫,多了一份沉静和厚重。它就像是福建这张高等教育地图上的另一极,一个代表着工程实力和省级担当的角色。如果说厦大是文艺青年和情怀党的首选,那福大可能更受那些目标明确、想在工科领域深耕的同学青睐。两所学校,两种气质,共同构成了福建高等教育的第一梯队,谁也替代不了谁的位置。
当然了,福建的大学远不止这两所。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福建师范大学,这可是老牌子了,历史悠久得很。想想看,福建那么多学校里的老师,很大一部分可能都出自这里。师大给人的感觉就是那种温文尔雅、桃李满天下的气场,虽然不像厦大那么“网红”,也不像福大那样有显眼的工科标签,但在各自的领域,尤其是在人文、教育方面,那是相当有底蕴的。他们的文学院、历史学院什么的,感觉都有种厚重的积淀感。而且师大也有好几个校区,本部在仓山,那个地方老建筑也多,跟师大的气质挺搭的。
再往下看,还有些特定领域的强校。比如医学方面的 福建医科大学,救死扶伤的地方,听名字就觉得责任重大。还有跟福建这片土地联系紧密的 福建农林大学,别以为农林大学就是种树种地,现代农林学科的门道可多了,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什么的,都是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这两所大学可能不像综合性大学那样什么都有,但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那绝对是福建省内的佼佼者。你想啊,一个省总要有自己的医科强校、农林强校来支撑相应的产业和公共服务嘛。
除了这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福建还有不少其他大学,各有各的特色和定位。比如 集美大学,名字就很有意思,“集美”本身就是陈嘉庚先生的理想,这所学校也是他创办的,校舍建筑风格跟厦大有点像,毕竟是同一个创始人嘛。集大现在发展得也挺好的,是个多科性的大学,尤其在航海、水产这些方面有自己的传统优势。还有 华侨大学,听名字就知道,这所学校是专门面向海外华侨华人招生的,国际化氛围比较浓厚,也是当年国家为了联系和服务海外华侨而设立的。在泉州和厦门都有校区。
别忘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大学或学院,它们也许不是全国知名,但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像 闽南师范大学 在漳州,泉州师范学院 在泉州,莆田学院 在莆田,龙岩学院 在龙岩等等。这些学校可能规模小一些,资源相对有限,但它们扎根地方,培养服务地方的人才,是当地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让更多地方的孩子有机会在家门口接受高等教育,也为当地的产业发展输送新鲜血液。虽然有时候大家提起福建大学,可能第一反应就是厦大福大,但这些地方性院校同样是福建高等教育版图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可能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更直接地影响着周边区域。
写着写着,突然觉得福建的大学还挺... 立体多元的。有依山傍海、自带光环的 厦门大学,有扎实低调、撑起工科脊梁的 福州大学,有默默耕耘、桃李芬芳的 福建师范大学,有服务特定领域、不可或缺的医科和农林大学,还有带着特殊使命的集美大学和华侨大学,以及遍布各地的服务型地方院校。它们就像散落在福建这片土地上的珍珠,大小不一,光泽不同,但串起来,就构成了福建丰富多彩的高等教育图景。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气质,吸引着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哪所,有时候看排名看专业,有时候也看缘分,看你喜欢那种氛围,看你对哪个城市有特别的感情。毕竟,大学四年,不只是学知识,更是在一个地方生活、成长,那里的环境、人文,都会深深地影响你。福建的大学,提供了很多种可能性,总有一款适合你(或者你家的孩子,或者你的朋友)吧。嗯,大概就是这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