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问北京的二本大学有哪些学校?嗯,这问题其实没那么简单,因为它不是一条死线,二本的范畴会根据你所在的省份、当年的招生计划,甚至学校自身的发展变化而波动。不过呢,真要说起大家普遍意义上觉得“噢,那是北京的二本”的学校,脑子里会跳出一些名字,比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好多搞信息、搞自动化的朋友都在那儿;还有北京工商大学,听名字就知道偏经管嘛;工科里头,像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也常常被这么归类。艺术设计类的,北京服装学院算是挺有名的,虽然有些专业分数不低,但整体来看,很多省份它还是在二本批次招生。再比如北京印刷学院,也是个挺有自己特色的小而美(?)学校。当然,还有些像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农学院这种行业性比较强的,也常常出现在二本的名单上。北京联合大学呢,这学校比较特殊,校区多、专业杂,有些校区和专业可能是二本甚至三本,有些可能又接近一本线,复杂得很。
说实话,我觉得纠结是“一本”还是“二本”,在今天这个时代,真没小时候高考前想象的那么重要。特别是在北京。你在北京念大学,哪怕是大家口中的“二本”,你呼吸的空气、看到的风景、接触到的人、获得的实习机会,跟你在一个内地的所谓“一本”大学,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我的真心话。
你可能会想,哎呀,二本是不是就不行啊?出来是不是就找不到好工作啊?我跟你说,想啥呢!看看那些从这些学校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师兄师姐,混得好的大有人在。我有个朋友,当年高考没考好,去了北方工业大学,学个听着不那么高大上的专业。结果呢?这哥们儿忒努力,泡图书馆、参加各种竞赛、抓住每一个实习机会,毕业直接进了个不错的国企,现在已经是部门小领导了,日子过得滋润得很。还有一个同学,去了北京工商大学,那时候我们还替他可惜没上个什么“财经211”,结果人家大学四年,把金融市场的各种证书考了个遍,实习经历甩我们几条街,毕业去了个券商,起薪比好多“名校”的还高。这说明什么?说明学校只是个起点,甚至连起点都算不上全部,关键还是看你这个人,你在这四年里做了什么,怎么去利用北京这座城市的资源。
你想想,你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可能你的硬件条件、师资力量跟隔壁的海淀名校有差距,但你出门坐个地铁,国贸、中关村、金融街,这些地方都在等着你。各种讲座、沙龙、招聘会,遍地都是机会。随便去个咖啡馆,可能旁边就坐着某个公司的CEO在谈事情。这种环境的熏陶,是你在一个非一线城市的“一本”大学很难获得的。那种扑面而来的信息量、竞争的压力,会推着你往前走,逼着你成长。你会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认识来自天南海北、形形色色的人。
当然,也不是说这些学校就没有自己的烦恼。硬件可能老旧一点,教学质量可能参差不齐,有些专业可能真的有点“坑”。学生群体里,可能有一部分是高考失利、带着点儿不甘心的;也可能有一部分是混日子,觉得上了大学就万事大吉了。但你得学会筛选,学会主动。学校里总有好老师,总有牛同学,总有能让你受益的活动。你需要有双眼睛去发现,有条腿去跑动。
就拿北京服装学院来说吧,听着好像挺小众,但人家在服装设计、时尚管理这块儿,那是真有积累的。每年毕业展,都能看到不少有灵气的设计。你以为学服装就是画图做衣服?想简单了!这背后涉及面料、工艺、市场、品牌、文化,要学的东西多着呢。能在这儿念书,你接触的就是中国时尚产业最前沿的东西,老师可能就是行业里的设计师或者评论家。这种耳濡目染,比你自己闷头看书强太多了。
再说说北京建筑大学,虽然不像清华同济那样金字招牌响彻全国,但在北京甚至北方的建筑行业,它的人脉和影响力是实实在在的。多少市政项目、设计院里,都有他们的校友。你在这儿念书,以后想在北京建筑圈子里混,会比外地学校的学生有天然的优势。
所以你看,这些所谓的“二本”,它们可能没有综合性大学那么庞大,可能没有“985”、“211”的光环,但它们往往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优势领域,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扎根在北京这片热土上。这里的资源、机会、视野,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加成。你得学会看到这些,而不是仅仅盯着那个“二本”的标签。
在我看来,北京的二本大学,是很多有梦想、有冲劲的年轻人,在北京找到一个落脚点,一个跳板。四年大学,不仅仅是学知识,更是学做人、学做事、学在这个城市生存和发展。在这里,你会遇到跟你一样不甘平庸的同学,你们一起挤图书馆到闭馆,一起通宵赶项目,一起讨论未来的方向。这份同窗情谊,这种一起奋斗的经历,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有时候我想啊,那些考上北京二本的孩子,他们可能经历过高考的巨大压力,可能与自己心仪的“一本”失之交臂,心头多少有点儿遗憾。但如果他们能尽快调整心态,看到自己所处的环境的独特价值,然后卯足劲儿去闯,去争取,去利用北京这个大平台,他们的未来一点儿也不比那些去了普通一本甚至某些末流211的孩子差。甚至因为提早接触了社会,提早明白了竞争的残酷,他们可能反而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更知道该怎么努力。
别小看任何一个能在北京立足的学校,也别小看任何一个在这里拼搏的年轻人。二本不是终点,甚至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起点,它更像是一个岔路口,选择走哪条路,最终能走到哪里,完全取决于你自己。记住那些名字: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它们代表的是一群扎根北京、努力生长的年轻人,是无数个普通但不平凡的梦想,在这座城市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发出自己的光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