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金堂大学城啊,脑子里立马蹦出来几个名字,主要扎堆儿在那边的,你像西南财经大学阳光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还有那个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对,就是这几家体量比较大的高校。虽说吧,它们多数时候被归到“独立学院”或者叫“二级学院”那一类,但人家实打实地在那儿圈地建楼,招收学生,搞教学科研,规模都不小,加起来的学生可不是个小数目,给金堂那片儿真是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生气。
金堂,以前觉着挺远的,都快出成都平原的感觉了。现在嘛,因为这个大学城,感觉一下子跟成都主城区的联系近了不少。那个地方,还在长,有点野蛮生长的劲头,校园围墙外,啥都有,啥都缺,你说它成熟吧,差得远;你说它啥都没有,便利店、小吃街、网吧——学生该消费的地方,一个不落,甚至有些还挺卷的,竞争激烈得很。
先说西南财大阳光学院吧。听名字就挺积极向上的,哈哈。毕竟是西南财大那个响当当的牌子挂着,虽然是独立学院,但冲着“财大”俩字去的学生和家长真不少。感觉那里的学生,目标性挺强的,很多都是奔着以后能在金融啊、经济啊、会计啊这块儿找口饭吃——非常务实。校园嘛,因为是新建没多久,整体看起来很新净,规划得也挺现代的,设施应该都跟得上趟。听说他们的管理比较严格?不过这都是听来的,没真的体验过。但你走在校园里,能感觉到那种特有的氛围,就是一群年轻人铆足了劲儿想在这个领域闯出点名堂的样子。可能,图书馆里翻页的声音都比别处更急切一些?嗯,这都是我的瞎想。
然后是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这个呢,是四川师范大学那个体系里的。光听名字就知道,它的专业范围比阳光学院广多了。文学、艺术、教育、理工科——对,它也有一部分工科专业——啥都有点。给我的感觉,好像文理学院的学生选择更多样,气质也可能不一样,可能更文艺点?或者说,没那么“功利”?当然,这都是我的刻板印象,哈哈,毕竟每个学校里都有五花八门的学生。但师范体系出来的,总觉得有股子书卷气,或者至少,艺术类的学生能给校园带来点不一样的色彩。我去文理学院那边晃过,感觉校园绿化做得不错,相对另外两家,可能“校园感”更浓一点,没那么硬邦邦的。
最后说到西南财大天府学院。嗯,你看,又是西南财大系的。这三个放在一起,就很有意思了,“财大”就占了俩,看来金堂这块风水是真适合学经济管理类啊?哈哈,开玩笑的。天府学院嘛,好像体量也挺大的,跟阳光学院一样,都是冲着西南财大的牌子来的。具体它跟阳光学院在教学、管理、专业设置上有什么细微但本质的区别,外人还真不好一眼看明白,可能得是内部的学生或者老师才清楚。但肯定是各有侧重,或者说,吸引的学生群体会有一点点不同吧。可能哪个学院的学生生活区离小吃街更近?或者哪个食堂的饭更好吃?——这才是学生最最最关心的实际问题!
在金堂大学城读书,跟在市中心那肯定两码事。图的就是个环境新、空气好(比起市区那是好多了)、学费可能相对低一点(但独立学院学费普遍不便宜就是了),还有就是,嗯,大家都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圈子里,交友啊、搞社团活动啊,感觉更集中,好玩儿的事儿也多。但想去市里看个演唱会、逛个大商场、看个首映电影?那就得坐车,花时间,花钱,折腾。以前交通不便的时候,真是有点“关起来办学”的意思。不过话说回来,现在成都的交通网络一直在延伸,加上网购这么发达,外卖都能送到学校门口,周边配套慢慢起来,电影院啊、稍大一点的商超啊,也都有了或者在建,没那么闭塞了。而且,这几年金堂自身的城市建设也挺快的,感觉是把大学城当成一个重要的增长极在打造。
我去过金堂大学城一两次,感觉就是新,那种崭新的水泥路、崭新的教学楼、崭新的宿舍楼,一切都是待填充、待赋予灵魂的状态。路很宽,绿化还没完全长起来,有时候还能看到工地,远处是金堂的山,天空显得特别辽远。学生们骑着电瓶车——这绝对是大学城里的主要交通工具!——穿梭在校园或者去周边的小商业街,或者扎堆儿在食堂门口、奶茶店里,点一杯各种小料加满的奇怪饮料。青春啊,就是活力满满,不管在哪儿都一样。看着那些崭新的建筑,看着那些年轻的面孔,就觉得,哎,又是新一代的希望要从这里出发了。他们在这里学习、成长、犯傻、恋爱、迷茫,然后奔向全国各地。
所以金堂大学城,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有明确边界的概念,更像是一个正在形成的、充满活力的区域。这几所学校——西南财大阳光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西南财大天府学院——它们是这里的核心,承载着不少年轻人的梦想。未来它们会发展成啥样?这片区域又会变成啥样?挺好奇的。反正现在说起金堂,不再是只有淮口、五凤溪那些老地名了,大学城,也是一个响当当的、充满青春气息的标签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