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哪些是985和211大学?这个问题,其实问的是中国高等教育版图上曾经那些最闪亮、也最具争议的金字招牌。简单讲,它们就是国家在特定时期,为了集中资源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和国内高水平大学,而重点支持的大学群体。
先来个直白的回应吧:985工程,那是1998年5月,由国家领导人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的,旨在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共39所,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名字,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等,可以说,每一所拎出来都是国之重器,是无数寒窗苦读学子的梦想殿堂。而211工程,则更早一些,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工程。这个范围就广多了,一共112所,包括了985大学,也涵盖了像北京工业大学、上海大学、郑州大学、苏州大学这类,在各自区域或特定学科领域内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院校。
不过,你要知道,这都是“历史名词”了。2017年以后,国家推行了新的“双一流”建设,也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虽然官方不再提“985”、“211”这些叫法,但它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那可是根深蒂固,一时半会儿还真抹不去。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讲真,每次听到“985”、“211”这几个字眼,我脑子里总会不自觉地浮现出好多画面:高中教室里,黑板上方那句醒目的“考上985,改变命运”;父母眼中对孩子的殷切期盼,恨不得把所有好吃的都端到孩子面前,只为那一张金灿灿的录取通知书;还有毕业季时,招聘会上,HR们那一眼扫过简历,瞬间就能把应聘者划归三六九等的眼神……这些,都活生生地告诉你,这些标签,分量不轻。
你想啊,为什么这些标签如此举足轻重?资源!一切的根源,归结到底,就是教育资源的分配。国家当年倾尽全力,把最顶尖的师资、最先进的科研设备、最充裕的科研经费,都一股脑儿地砸向了这些大学。这就像在一片广袤的土地上,突然圈出几块最肥沃的田地,然后给它们灌溉最好的水,施用最精良的肥料,你说长出来的庄稼能不茁壮吗?所以,这些学校出来的学生,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最前沿的知识,接触的是最优秀的导师,身边环绕的,也大多是同样志存高远、才华横溢的同学。这种无形的影响,远比几本教科书、几门课程来得深远。
当然,这种集中优势资源的策略,当年是非常有效的。它确实让中国的高等教育,在短时间内,有了质的飞跃,培养出了一大批国之栋梁,也提升了中国大学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可凡事都有两面性嘛,它也带来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非重点高校的生存压力,以及更重要的——给千千万万学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和无尽的竞争。
我认识一个朋友,当年高考差了几分,与他心心念念的华中科技大学(一所985)失之交臂,最后去了同省的一所211大学。你说他心里没遗憾吗?肯定有。他跟我吐槽过好多次,说他们学校的图书馆资源,比起华科,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科研项目申请起来也束手束脚。但你知道吗,这哥们儿愣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大学四年把专业课学到了极致,还自己捣鼓了好几个创业项目,毕业后直接被一家头部互联网公司录取了。现在,他混得风生水起,比当年那些去了华科的同学,一点儿不差,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走得更远。所以你看,牌子固然重要,但个人的努力、选择和造化,同样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那些年,社会上对“985”和“211”的追捧,几乎达到了狂热的程度。家长们常说,“只要孩子能考上985,砸锅卖铁都值!”;相亲市场,一句“我是985/211毕业的”,几乎成了自带光环的介绍;甚至很多企业,在招聘时直接就明文规定:“非985/211不考虑”。这种学历歧视,虽然让人心寒,但也不得不承认,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质量保证和社会上的普遍认可度。
然而,时代在变,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得跟着变。双一流建设的推出,在我看来,就是国家在尝试打破这种固化的标签效应,它更强调学科的建设和动态的评估。意思就是,哪怕你不是传统的“名校”,但只要你在某个学科领域做到了“一流”,也能获得国家层面的支持和认可。这对于那些特色鲜明、但综合实力相对不那么突出的大学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它鼓励大学深耕细作,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极致,而不是一味地去模仿那些综合性大牌院校。这像不像武林高手,不再追求“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是专攻一门绝学,然后用它横扫江湖?
不过,话又说回来,就算有了“双一流”,短期内,“985”和“211”的光环和惯性,恐怕还是会持续影响很久。毕竟,一个深入人心的概念,想要彻底改变,需要的是时间,是新的成功案例,更是全社会认知水平的提升。
所以,当有人问起“哪些是985和211大学”时,我通常会这样回答:它们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一段辉煌而又充满争议的篇章。它们代表了曾经的国家战略,也映射出当下社会的教育焦虑和人才竞争格局。它们很重要,它们依然能为毕业生带来不少便利和机会。但,它们绝不是衡量一个人全部价值的唯一标准。
教育的终极目的,难道不应该是启迪智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让人成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人吗?如果一个人,即使出身非985非211,但他有着炽热的学习热情,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正直善良的品格,你说,他会比那些仅仅顶着名校光环,却眼高手低、墨守成规的人差吗?
我想,答案不言自明。大学的牌子,固然能为你推开很多扇门,但最终能否在门内站稳脚跟、有所建树,靠的还是你自身的真才实学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所以,别再把“985”、“211”当成唯一的圣经了。努力吧,去成为那个无论走到哪里都闪闪发光的人,那才是真正的“一流”!你说,是也不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