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大学有哪些?”这个问题,说实话,一开始听到的时候,我脑子里也得打个转儿。这可不是那种像“985大学有哪些”、“211大学有哪些”一样,一板一眼能数出来,清清楚楚列个名单的。因为“631”啊,它压根儿就不是一个固定的大学群体的名称,更像是一个招生模式的代码,一种当时大学选拔学生时,尤其是综合评价录取里头,权重分配的江湖说法。
简单来说,“631”指的就是:高考成绩占60%,大学校测成绩占30%,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或平时成绩占10%。 这三项分数加权起来,决定你能不能进这所大学的门。所以,你问“有哪些”,我得先跟你掰扯清楚:它不是一个大学名单,而是一种招生模型。
这套模式呢,主要跟自主招生和后来的综合评价录取改革紧密相连。想当年,我们那会儿,高考分数那真是“一考定终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看那两天发挥。突然冒出个“631”,一下子让很多家长和学生眼前一亮:嘿,除了高考,我还有机会,我的高中平时表现、我的面试能力,甚至我的一些特长,也能折算成真金白银的分数!这不就是给那些“偏科”但有“特长”的孩子,或者说,那些高考偶然失误一下的孩子,又多了一道保险吗?
那时候,大家嘴里常提的,或者说,最常采用这种综合评价模式,让“631”这个词儿在民间传开的,那可都是实打实的顶尖学府。你想啊,哪个大学有底气,敢不完全看高考分数,还要自己再折腾一轮校测,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搞面试、笔试,去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是那些不愁生源、志在选拔“真材实料”和“特立独行”人才的学校了。
所以,如果你非要问“哪些大学”普遍被认为或曾经被认为采纳了类似“631”的选拔精神和模式,那基本上就是C9联盟里那一票,外加一些区域性的强校。比如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两座大山自不必说,它们在选拔人才上一直都是创新和探索的急先锋。当年他们自主招生里的“博雅计划”和“领军计划”,其实就蕴含了这种多元评价的思路,尽管具体权重可能不一定是严格的“631”,但核心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不唯分数论,更看重综合素养和发展潜力。
再往下数,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哪个不是全国学子挤破头想进的?它们也都在不同程度上,以各种形式的综合评价录取来选拔考生。尤其是在高考改革先行的一些省份,比如广东、浙江、江苏,这些学校的综合评价批次就特别受到关注。“631”这个说法,在广东那边一度是深入人心,很多高分考生都瞄着它,希望能通过多一次的大学考核,为自己争取到进入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这些本土一流高校的机会。那时候的场景,简直是硝烟弥漫,家长们比学生还紧张,四处打听校测经验,生怕错过任何一点信息。
我记得当年,有个同学,平时成绩特别好,文笔也好,但高考那年,可能紧张了点,语文作文稍微跑偏,总分没达到他心仪的大学的统招线。可他当时就报了那所大学的综合评价,参加了他们的校测,结果在面试环节,他把自己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最终被录取了。这件事在我们同学圈里传开后,大家才真正意识到,原来高考分数不是唯一的“命门”,原来大学真的会看你这个人。这给很多人打了一剂强心针,也让“631”这种模式显得格外“有温度”。
但话说回来,这“631”模式,听起来很美,实行起来嘛,自然也是有它的挑战和争议的。你让大学自己搞校测,那考什么?怎么考?公平性怎么保证?会不会滋生新的不公平?毕竟,30%的校测成绩,分量可不轻。要是校测没个标准,或者操作不透明,那简直就是给“暗箱操作”留了后门。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大学们也是小心翼翼,不断调整。比如,有的学校就明确规定,校测不能考查高考范围内的知识,更多是考察思辨能力、创新潜质。但即便如此,学生和家长为了这30%,也得额外花费大量精力去准备,各种培训班应运而生,甚至比高考复习还“卷”。想想看,高考刚结束,别人在放松,你还得马不停蹄地准备下一轮的大学考核,那压力,真是想想都喘不过气来。这不就是把“内卷”从一个战场,扩散到了另一个战场吗?
而且,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自主招生这几年也在不断调整,尤其是2019年之后,强基计划横空出世,取代了原有的自主招生和部分综合评价录取模式。强基计划更强调国家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招生院校和专业都相对固定,考核方式也更加规范化,比如,普遍采取“入围分数线+校测”的方式,高考成绩占比高达85%,校测成绩只占15%,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仅作为参考。所以,严格意义上的“631”这种权重配比,现在已经不多见了,它更多地变成了一个历史概念,一个曾经多元评价体系的符号。现在的综合评价录取,各大学的权重分配也各有侧重,但总体趋势是向高考成绩倾斜,以保证更广泛的公平性。
尽管如此,“631”这个词所代表的“不唯分数论”的精神内核,我认为依然值得肯定。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醒了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不该仅仅是培养考试机器,而是要选拔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并且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人才。那些敢于探索这种招生模式的大学,无论具体比例如何,它们都展现了一种教育自信和责任担当。它们尝试着跳出高考分数这个单一维度,去更全面地认识一个学生,去发现那些可能在应试教育中被埋没的金子。
对我个人来说,与其纠结于是不是严格的“631”,我更看重的是,这些顶尖大学在招生选拔中,有没有真的在寻找那些有好奇心、有潜力、有自己思考的学生。它们有没有提供给学生多元成长的平台,而不仅仅是一张文凭。选择这些大学,不只是选择了一个录取分数线,更是选择了一个圈子、一种视野、一份未来。那里的师资力量、科研平台、图书馆资源,还有最重要的——那些与你一样优秀且充满求知欲的同伴,这些才是真正宝贵的财富。
所以,当我们今天再提起“631大学”时,它更多的是引发我们对教育公平与效率、选拔机制与人才培养的思考。它提醒我们,在追求高分的同时,别忘了全面发展;在选择大学时,也别忘了多角度评估。毕竟,好的教育,从来就不该是一条笔直的单行道,而应该是一片充满选择和可能的广袤天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