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你随便走进一所大学,跟那些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聊聊,不出一会儿,话题总会拐到那几个词上:压力、迷茫、内卷,还有那最沉重的——焦虑。说真的,我看着他们,就像看到了一群被无形绳索捆绑住的困兽,明明是该恣意飞扬的年纪,却一个个眼底写满了疲惫和不安。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变成了这副模样?在我看来,大学生们之所以集体“上头”般地焦虑,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像一把把尖刀,在他们本该充满希望的心上扎得千疮百孔。
首当其冲的,是那座沉甸甸的学业内卷与绩点崇拜大山。别傻了,大学真不是你们想象中的“象牙塔”,那分明是一个巨大的压力锅!从踏进校门的第一天起,一场无声的战争就开始了。绩点,这玩意儿简直成了他们的命根子。为了那0.1分的提升,多少人通宵达旦地泡在图书馆,啃着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书,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实验报告。我有个侄子,大三了,每天凌晨两三点睡觉是常态,跟我抱怨说:“叔,你根本不知道,为了保研,为了出国,那GPA得有多高啊!一点都不能放松,不然前面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 是啊,科研项目、各类竞赛、社团活动,每一个都要做到极致,每一个都是给简历添砖加瓦的筹码。你以为是自愿?不,那是大环境下“军备竞赛”的必然。你松懈一分,别人就超你一步。那种被推着走的、喘不过气的窒息感,别说学生了,我这旁观者都替他们感到心疼。每天早上起来,不是想着今天能学到什么有趣的知识,而是想着,我的“卷度”够不够?是不是又要被别人甩在身后了?这种无休止的比较和竞争,把学习的乐趣挤压得一干二净,剩下的只有焦虑,无尽的焦虑。
接着来的,是令人望而却步的就业市场黑洞。这简直是悬在所有毕业生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记得我那会儿毕业,虽说也愁,但好歹觉得机会挺多的。可现在呢?看看每年招聘会那黑压压的人潮,简历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可真正能拿到心仪Offer的,寥寥无几。大厂的光环固然诱人,但“996”、“007”的传闻也让人不寒而栗,进去是福是祸,谁也说不清。中小企业呢,又担心发展前景,薪资待遇也常常不尽如人意。专业的对口性更是玄学,多少人学了四年的专业,毕业发现根本不吃香,或者压根找不到对口工作?于是,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实习、笔试、面试,一轮又一轮的厮杀,耗尽了心力。更要命的是,薪资预期和实际情况的巨大落差,简直是当头一棒。他们从小被告知“好好学习就能找到好工作”,结果呢?现实狠狠甩了他们一耳光。那种未来的不确定性,那种付出了巨大努力却可能一无所获的挫败感,足以让任何一个心智未熟的年轻人陷入深渊。每刷一次招聘信息,每看到一份“经验要求三年以上”的岗位,心里的凉意就从脚底板直窜脑门儿,这不就是赤裸裸的“毕业即失业”的恐慌吗?
再来说说那社交高墙与孤独感。疫情这几年,把不少人的社交技能都给“废”了。很多人习惯了线上交流,屏幕那头的聊天框里,表情包和段子能让气氛看起来很热闹,可真到了线下,面对面,却发现手足无措,甚至社交恐惧。宿舍里,四个人有三个戴着耳机各自玩手机的场景,你以为是偶然?不,那太常见了。大家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筑起了一道道无形的墙。明明身处人群中,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社交媒体上,人人都在展示自己“光鲜亮丽”的一面,仿佛每个人都生活在“完美人设”的剧本里。旅游、美食、健身、高大上的实习,每一样都在无声地告诉你:“看,我过得多好!” 这让那些觉得自己“普通”的学生,更加焦虑,生怕自己被这个“成功人士”的圈子边缘化,害怕错过什么重要的社交活动,害怕自己不够受欢迎。这种FOMO(Fear Of Missing Out),也就是害怕错失的焦虑,像病毒一样蔓延,让他们在渴望融入与自我封闭之间挣扎。明明渴望真诚的交流,却又害怕受伤,索性就躲进了自己的信息茧房。这种表面的热闹和内心的空虚,才是最折磨人的。
还有那永远也甩不掉的经济重压与消费陷阱。别以为大学生就没经济压力了。学费、住宿费,加上每个月的生活费,对很多普通家庭来说,都是不小的开支。更别提现在各种“网红”产品、潮流服饰、电子设备,无一不在刺激着他们的消费欲望。看着身边的同学用着最新款的手机,穿着限量版的球鞋,吃着精致的下午茶,而自己却囊中羞涩,那种“贫富差距”带来的心理落差,简直是锥心刺骨。很多学生开始利用助学贷款、信用卡、甚至网贷来支撑自己的消费,背负上了沉重的债务,这无疑又给他们的未来增添了一份不确定性和心理负担。家里的期待,也无形中变成了一种压力:父母辛辛苦苦供你读书,你不努力、不成功,怎么对得起他们?这种经济上的“夹心层”困境,让他们既想追逐潮流,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骨感,每一笔开销,都可能转化成一份焦虑。
更深层次的,是那身份认同的迷失。从小到大,他们被父母、老师、社会精心规划着:上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考最好的大学,选最“有前途”的专业。他们一直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往前冲,仿佛人生就是一场既定的闯关游戏。可一旦进入大学,突然发现,前方再没有清晰的指示牌了。我是谁?我真正喜欢什么?我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曾经被忽略的问题,一下子涌上心头。他们开始怀疑,自己努力追求的,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面对五花八门的价值观、人生观,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有人想搞学术,有人想创业,有人只想“躺平”,各种思潮冲击着他们,让他们分不清东南西北。这种对自己未来方向的迷茫,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加上社会上对“成功”过于单一的定义(有钱、有权、有房有车),使得他们很难找到自己内心的定海神针,从而陷入深刻的自我认知危机和存在主义焦虑。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那铺天盖地的信息爆炸的侵蚀。短视频、社交媒体、各种公众号,信息像潮水一样涌来,真假难辨。朋友圈里那些“成功学”、“贩卖焦虑”的营销号,不断制造着各种“人生赢家”的假象,让人不自觉地进行比较,然后发现自己“不够好”、“不够努力”。碎片化的信息,让人很难深入思考,也培养了他们的“速食文化”,凡事都想要立竿见影的效果。当现实无法满足这种“即时满足”时,挫败感和焦虑感便油然而生。他们被各种信息裹挟着,却又常常感觉与世隔绝,因为他们无法辨别哪些信息对自己真正有意义,哪些只是噪音。过度曝光在网络世界里,个人隐私受到威胁,网络暴力也时有发生,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不安。
你看,这些因素,哪一个拎出来都能把人压垮,更别说它们常常是捆绑销售,相互叠加,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把这些本该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牢牢困住。他们活得拧巴、活得累,不是他们不够努力,而是这个时代给他们的“考题”,难度系数太高了。我们总是期望他们优秀、成功、健康、快乐,却忘了问问,我们给他们提供了怎样的土壤?我们是否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自我,去慢下来思考,去感受生活本身的美好?也许,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几句“放轻松”的劝慰,更是一整个社会,去重新审视我们评价成功、定义幸福的标准吧。不然,这届大学生的焦虑,恐怕只会越来越深,越来越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