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河南985大学这几个字,我的心里总会有点儿不是滋味,像被什么东西轻轻压了一下,带着一丝无奈,一丝期盼,又带着一点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沉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很抱歉,在目前的全国高校序列里,河南没有一所985大学。是的,你没听错,也没有看错,就是“没有”。这四个字,在很多河南学子和家长心头,如同一块巨大的石头,沉甸甸的,让人每次说起,都觉得呼吸都变得有些急促。
这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统计数字,它背后,是无数河南学子在高考大省这块土地上,背水一战的缩影;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地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写照;更是那份对公平教育,对美好未来的朴素渴望。你知道吗,每年夏天,当全国各地的录取通知书雪片般飞舞的时候,河南的考生们,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所承受的压力,几乎是其他省份学子的几何倍数。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场景,在河南,不是比喻,是真真切切的现实。我们没有在家门口就能触及的顶尖学府,这意味着,每一个立志要迈入中国一流高校殿堂的河南孩子,都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才能挣得一张去远方求学的入场券。
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往深了讲,这里面有历史的因素,建国初期国家教育资源和工业布局的战略考量,河南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在当时并未获得太多高等教育的重点投入。你看那些老牌的985,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工业基础雄厚的区域,或者是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而河南,虽然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但其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起步”,却显得有些滞后。再者,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支撑作用也无法忽视。高等教育的建设,尤其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科研实力和人才集聚。虽然近年来河南经济发展迅猛,但要在短时间内弥补历史欠账,尤其是追赶那些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牌高校,其难度可想而知。
当然,说到河南的高等教育,我们绝不能忽略两张响当当的名片: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这两所,是河南高等教育的“排面”,是全省人民的骄傲,也承载着全省的厚望。尤其是郑州大学,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赫然位列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意味着它被国家寄予厚望,要向世界一流水平冲刺。而河南大学,同样是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其“生物学”学科入选了“双一流”建设名单。你看,这两所大学这些年真是拼了命地在发展,在追赶。省里更是倾尽全力,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政策支持,目的就是希望它们能够成为中原大地上最闪耀的学术灯塔,甚至有朝一日能够正式迈入“985”那样的顶尖行列。
但“双一流”和“985”之间,虽然都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顶尖高校,但两者设立的背景、评价体系和历史沉淀还是有所不同。985工程是上世纪末启动的,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代表着当时国家对一批高校的最高认可。而“双一流”是新世纪以来的新策略,更强调学科建设和动态调整。所以,即便郑大已经是“双一流A类”,在人们,尤其是在河南人心里,那份对“985”的执念,对“985大学”的向往,依然是那么的强烈,那么的真实。这就像,你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是名列前茅的优等生,但大家心里总还是会悄悄念叨,什么时候才能成为那个“班长”呢?这种感觉,很微妙,也很无奈。
河南没有985,直接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我们的优秀学子不得不孔雀东南飞。想想看,一个河南孩子,从小就知道,如果想上国内最好的大学,就必须考出去,考到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甚至成都、重庆。这种“非走不可”的心理,是深深根植在河南学生心中的。每年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那些热门的985、211大学,录取分数线在河南,总是全国最高的几个省份之一。这背后的竞争,简直可以用“惨烈”来形容。每个高分考生的背后,都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苦读,都是对一道道难题的反复琢磨,都是在题海中沉浮的坚韧。他们为了那一纸录取通知书,为了能够离开家乡,去到更广阔的天地,真的是拼尽了全力。这种奋斗精神,固然令人敬佩,但细想起来,又何尝不是一种教育资源不均衡带来的“被迫奋斗”呢?
人才的流失,对于河南本土的发展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损失。很多优秀的河南学子,一旦走出去,便扎根在了异乡,在那里找到了工作,组建了家庭,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本是人才的自由流动,无可厚非,但对于急需人才来推动产业升级、创新发展的河南来说,却是一份锥心的痛。我们培养出的精英,却大多成了别人的“嫁衣”,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如何才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回流,让这些优秀的河南娃们,在学成之后能够有机会回到家乡,建设家乡,这是摆在河南教育和经济发展面前的一道大难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河南人就此认命,或者放弃了希望。相反,正是这种“没有”,激发了河南人骨子里的那股韧劲儿,那份不服输的劲头。你看,每年省里为了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为了推动郑大、河大更进一步,真是想尽了办法,下了大功夫。从资金投入到政策倾斜,从引进高端人才到加强国际合作,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民间对于教育的关注和投入更是从未减弱。多少家庭为了孩子能上个好学校,倾尽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早已融入了河南人的血脉之中。
我始终相信,一所大学的强大,不仅仅在于它头顶上有没有“985”的光环,更在于它的内涵建设,在于它为社会培养了多少优秀人才,为国家做出了多少科研贡献,为地方发展注入了多少活力。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这两所高校正在用自己的努力,用实实在在的成果,向世人证明着河南高等教育的实力和潜力。他们的每一次科研突破,每一次人才培养的成功,都是对“河南没有985”这句略带遗憾的话语,最响亮的回应。
未来,我真心希望,随着国家对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视,随着河南自身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高等教育资源分配能够更加均衡。也许有一天,“河南有985大学吗?”这个问题,能够得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答案。即便那一天还未来临,河南学子依然会以他们特有的坚韧和勤奋,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就像中原大地上的麦田,年复一年,生生不息,永远充满着蓬勃的力量。这份力量,足以让任何质疑都黯然失色,足以让所有的梦想,都有开花结果的一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