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985和211,嘿,这话题,咱们中国人谁不熟啊?尤其家里有孩子快高考的,或者已经工作几年了想看看自己母校“成色”的,那真是耳朵都要竖起来了。你问哪些大学是?得了,我跟你说,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讲完的,它背后牵扯的东西太多,承载的期望也太重了。但既然你问了,那咱们就先掰扯掰扯,到底都有谁。
简单粗暴点说,985工程,那是在1998年5月,国家为了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启动的。当时就那么寥寥几所,大家伙儿心目中的“金字塔尖”,数来数去也就那39所。你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俩不用说了,谁不知道啊?那是咱国家高等教育的两张王牌。往南走,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滩的“双子星”,多少人梦寐以求。浙江的浙江大学,南京的南京大学,安徽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些可都是响当当的名号,每一所说出来都自带光环。再往北,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老牌的工科强校;西安交通大学,西部地区的一面旗帜。还有像北京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的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武汉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广州的中山大学,厦门的厦门大学,四川的四川大学,吉林的吉林大学,湖南的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山东的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重庆的重庆大学,以及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等。每一所都像是高考战场上的一座座“圣殿”,让无数考生和家长望眼欲穿。哦对了,还有东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都在这个名单里,它们或许不像前面那些那么“高调”,但在各自领域里也是实力雄厚。
至于211工程,那可就更早了,1995年启动,目标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听起来是不是比985工程覆盖面广多了?没错,所有的985大学,自然而然地,全部都是211。所以你只要记住985那39所,剩下的非985但又是211的大学,才是我们真正要额外记住的。这批学校数量可就庞大了,一共112所(含985的39所),可谓“群星闪耀”。比如北京地区的,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等,一听名字就知道这些学校在特定领域有多牛掰。河北的河北工业大学,山西的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的内蒙古大学,辽宁的辽宁大学,吉林的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黑龙江的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的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江苏的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江南大学,福建的福州大学,江西的江西师范大学,河南的河南大学,湖北的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的湖南师范大学,广东的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的广西大学,海南的海南大学,四川的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重庆的重庆医科大学,贵州的贵州大学,云南的云南大学,西藏的西藏大学,陕西的西北大学、长安大学,新疆的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你看,随便拎出来一个,在自己省份或者某个领域里,那都是数一数二的好学校。
好了,名单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我敢说,哪怕是现在,你把这些名字列出来,还是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分量。但话说回来,这些名单,985也好,211也罢,它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串大学的名字,更像是一种时代的印记,一份社会对“精英教育”的集体想象和追逐。
那时候啊,我记得特别清楚,高考刚过,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分数线,然后就是对号入座,看看自己能上哪所重点大学。如果能沾上985或者211的边儿,那真是祖坟冒青烟了,全家都要跟着高兴好几天。为什么?说到底,就是一份“名校情结”在作祟,一份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大家都觉得,进了这些学校,就等于拿到了通往成功职场的“金钥匙”,以后工作好找、待遇高、发展前景广阔。这种观念,到现在都还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考生和家长。
你可能会问,这种想法真的对吗?我跟你说啊,从某个角度看,它确实有其道理。这些被国家重点扶持的大学,它们在师资力量、科研平台、图书馆藏、国际交流机会等方面,确实有着其他学校难以比拟的优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最优秀的老师,还有一群同样优秀的同学,这种耳濡目染、相互促进的氛围,对一个人的成长无疑是巨大的财富。我有个远房亲戚的孩子,当年就考上了某所985的王牌专业,四年下来,不说学了多少高深理论吧,光是视野和人脉,就跟一般学校出来的孩子拉开了档次。毕业季,那些世界500强企业、国内顶尖的科技公司,那是一窝蜂地往985、211跑,宣讲会、招聘会都优先照顾这些“重点大学”。你说,这能不让人趋之若鹜吗?
可是,事情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这种对标签的过分追逐,也带来了一些让人深思的问题。最直接的,就是巨大的高考压力。为了挤进这扇门,无数孩子从小学开始,就背负着沉重的学业负担,没日没夜地刷题、补课。家长们更是倾尽所有,生怕自己的孩子掉队。这种教育内卷,很多时候已经超出了正常的竞争范畴,变成了一种无止境的消耗。多少孩子因为一分之差,与心仪的名校擦肩而过,留下终生的遗憾和心理阴影。难道,没有这些标签的大学,就没有好学生,就没有好专业了吗?当然不是!
我记得我上大学那会儿,隔壁宿舍有个哥们儿,他考的学校既不是985也不是211,但他痴迷于计算机编程,大学四年几乎泡在机房,自己琢磨出了好几个小软件。毕业的时候,那些名校出来的同学还在为找工作发愁,他已经被一家互联网公司高薪挖走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最终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除了平台,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的兴趣、天赋和努力。专业选择的重要性,有时候甚至超越了学校的牌子。一个在普通大学里读了自己热爱、又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并且学得扎扎实实的孩子,他的未来前景,可能比在985里读了个自己压根儿不感兴趣的“热门专业”的孩子要好得多。
而且啊,我们也要看到,这些985和211的标签,它们毕竟是历史的产物。随着时代发展,国家也意识到了这种“身份固化”可能带来的问题。于是,在2017年,国家又推出了一个更宏大的计划——双一流建设。这个“双一流”,全称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它不再是简单地给学校贴标签,而是强调“一流学科”的建设,有点儿“破除身份论,重塑贡献论”的味道。你仔细去看“双一流”的名单,你会发现,虽然绝大多数原来的985和211学校依然在列,但也有一些非985非211的学校,凭借其在某些学科领域的突出表现,成功入选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这无疑给那些曾经被排除在外的学校,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会和上升通道。这多少也体现了国家在追求教育公平方面的一种努力。
不过说到底,无论这些工程怎么变,名单怎么调整,我们都不能否认它们在过去几十年里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它们确实集中了优势资源,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只是,作为个体,我们面对这些光环的时候,是不是也该多一份清醒,多一份对自己内心真实渴望的尊重?
所以,当你再问起“哪些大学是985和211”的时候,我希望你记住的,不只是那一张张名单,更应该是名单背后承载的历史、社会的期许,以及它对我们每个人个人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它们很重要,但绝不是唯一的标准。人生海海,条条大路通罗马。选择一所适合自己的学校,一个真正热爱的专业,然后在这条路上,心无旁骛地努力耕耘,这比什么都强。毕竟,学校的牌子固然亮眼,但真正让你发光的,永远是你自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