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意向,说起来可真是五花八门,但你要让我归纳,我觉得大致可以分成这么几类:稳定至上型,比如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高薪精英型,盯准互联网大厂、金融机构、咨询公司;兴趣驱动型,投身文创、教育、公益甚至灵活就业;还有一部分是深造缓冲型,选择考研、留学,暂时避开就业高峰。当然,还有那些敢闯敢拼的创业者,虽然比例不大,但每次聊起来都让人眼前一亮。
说起来吧,现在这帮子大学生,刚从象牙塔里探出头来,眼神里既有对未来的憧憬,又带着一丝丝,怎么说呢,有点迷茫,有点焦虑。他们求职的意向,表面上看好像挺多元,但你往深了扒拉扒拉,底子里那几条主线,其实一直都在。
稳定至上型,这可真是个大趋势,而且是越来越显眼。你看看每年国考、省考那恐怖的报录比,简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有些岗位几千人抢一个,看得人头皮发麻。为什么呢?要我说,安全感这三个字,太重了。经济形势起起伏伏,外部环境变数多,年轻人打心底里就想找个铁饭碗,甭管是公务员,还是国企、事业单位,哪怕工资不算顶高,好歹有个旱涝保收。我认识个小姑娘,985名校毕业,专业那叫一个顶尖,结果考了三年公务员,愣是没考上,第四年才勉强进了个基层单位。她跟我说,累吗?累!但晚上睡觉踏实,爸妈也不催了,心里一块大石头落地。你说这图什么?图的不是风光,是那份实实在在的心安。家里催得紧也是一方面,老一辈的观念里,“体制内”就是最高级的体面。所以,你看每年毕业季,培训机构里挤满了人,埋头苦读的,一个个都想挤进去,挤进去就意味着上岸,意味着至少几年内不用再为工作发愁。这股风潮,来势汹汹,几乎成了不少家庭,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家庭的第一选择。
紧接着就是那些高薪精英型,这拨人,眼睛里通常带着明晃晃的野心。他们瞄准的,是互联网大厂、金融投行、咨询公司这些光鲜亮丽的行业。那年薪动辄三四十万,甚至更高的数字,像个巨大的磁铁,牢牢吸引着那些自视甚高、能力出众的学霸们。我有个学生,计算机专业的,从大二就开始刷算法题,准备实习,目标就是BAT这类头部企业。那阵势,每天除了上课就是泡图书馆、敲代码,熬夜是常态。他说,趁年轻就得拼,不然等老了,拿什么去跟人竞争?这种狼性文化,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钱,还有平台的广阔、上升的速度,以及那种“改变世界”的虚幻使命感。当然,也有人是为了单纯的物质回报,毕竟,大城市的消费摆在那儿,没有高薪,哪来的体面生活?只是这高薪的背后,往往是“996”甚至“007”的付出,是巨大的工作压力,是随时可能被淘汰的焦虑。很多人进去后才发现,光环底下,也藏着不为人知的辛酸和挣扎。但即便如此,每年依然有无数毕业生前赴后继,削尖了脑袋往里钻。内卷不光是体制内,这些高薪行业更是卷得不见天日。
再来说说那些兴趣驱动型的,这群人,有点“不走寻常路”的意思。他们不为高薪所裹挟,也不为稳定所囿限,更看重自我实现和工作中的愉悦感。有学传媒的跑到短视频公司做内容策划,有学艺术的开了自己的工作室,还有的投身公益组织,做一些看起来“不赚钱”但“有意义”的事情。他们嘴里常挂着“热爱”、“情怀”、“生活方式”这些词儿。当然,这不代表他们不食人间烟火,只是在薪资和兴趣之间,他们更倾向于后者。尤其是一些新媒体、文创产业,或者教育培训行业,往往是他们的首选。他们愿意为了一份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放弃一部分物质上的回报。甚至有的人,干脆选择了灵活就业或者自由职业。比如做个独立摄影师、网络写手、UP主,或者接一些兼职项目。这种对自由的渴望,对个性化生活的追求,在年轻一代中越来越普遍。他们觉得,与其在不喜欢的工作里消耗生命,不如为自己而活,哪怕初期收入不稳定,也要尝试。只是,这条路走起来,也不总是那么浪漫,自由的背后,是更多的不确定性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挑战。
还有一部分,是所谓的深造缓冲型。这部分学生,说白了,就是觉得本科文凭不够用了,或者还没想清楚自己到底想干什么,所以选择继续读书。考研大军每年都在膨胀,卷上加卷。一方面是学历内卷的结果,研究生文凭成了很多好工作的敲门砖;另一方面,也是逃避就业压力的一种方式。多读两年书,既能提升学历背景,又能给自己争取时间,好好想清楚未来的方向。除了国内考研,出国留学也是不少人的选项。他们希望通过海外深造,获取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具竞争力的技能。我认识个男生,本科读的专业实在不感兴趣,毕业那年直接决定考研换专业,他说,与其稀里糊涂地找份工作,不如花两年时间,重新规划人生。这种“曲线救国”的思路,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变得非常普遍且实用。它不是逃避,而是战略性调整。
当然,我们不能忘了那一小撮敢闯敢拼的创业者。他们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和行动派。不满足于给别人打工,他们脑子里总有层出不穷的点子,想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从校园里的创业大赛,到走出校门真正创立公司,这条路充满荆棘,失败率也高得惊人。但每次看到那些年轻人眼里的光芒和冲劲,我都会觉得,即便只是少数人,他们也代表着一种不甘平庸、勇于开拓的精神。他们可能是做新科技、新媒体,也可能是开咖啡馆、搞社群运营,总之,不走寻常路是他们的底色。
说到底,大学生们的求职意向,就像一个万花筒,折射出当下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你看,外部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大,求稳的心态就重;新兴产业崛起,追逐潮流的年轻人就多。还有家庭因素,父母的期望,家庭背景的支持,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选择。有条件的家庭,可能会支持孩子去创业、去追求兴趣,而压力大的家庭,往往希望孩子能尽快找个“稳定”的工作。
我常常觉得,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会儿可复杂多了。我们那时候,工作机会相对单纯,选择面没这么广,也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信息冲击。现在呢?信息爆炸,各种“成功学”甚嚣尘上,同龄人之间“攀比”的心理也挺重。今天看同学去了大厂,明天听室友考上了公务员,心里难免会有比较和焦虑。这种无形中的压力,也驱使着他们在选择时,除了考虑自身,还要顾及“别人眼中的自己”。
唉,这说起来可真是个大话题,没有绝对的对错,也没有统一的模板。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在无数个变量里,找到一个自认为最舒适、最有利的平衡点。有的求钱途,有的求前途,有的求心安。而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他们稚嫩的脸庞上那些憧憬和纠结,只能默默祝福,希望他们都能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归属感,别被这花花世界晃花了眼。毕竟,人生漫漫,工作只是其中一部分,活出自我,才是最重要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