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学里的公共选修课,那可真是个五彩斑斓的大世界,远不止你想象中那些用来“凑学分”的鸡肋。在我看来,它更像是大学生活里的一道道“任意门”,推开哪扇,都能抵达一片意想不到的风景。
从大的类别上讲,这些课大致能归为以下几类,每一类下面又千枝万蔓,繁盛得很:
- 人文社科类:比如哲学概论、西方哲学史、中国古代文学、社会学概论、心理学导论、经济学常识、新闻与传播、世界历史与文明、犯罪心理学等等,让你在繁忙的专业课之余,抬头望望人类思想的星空。
- 自然科学与技术类:像宇宙的奥秘、基因工程简介、人工智能导论、大数据时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命科学探索、趣味物理实验等,即使你是文科生,也能窥见科学的魅力,了解技术如何塑造未来。
- 艺术与审美类:这绝对是提升生活品质的“高级定制”课程。电影鉴赏、音乐鉴赏、西方美术史、中国书法艺术、摄影基础、戏剧表演、茶艺、插花、服装设计简史,它们打开你感知美、创造美的大门。
- 身心健康与生活技能类:这是教你如何更好地“做人”和“生活”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急救常识、健康饮食与营养、体育与形体训练(各种球类、瑜伽、健身)、职业礼仪、烹饪基础、时间管理、演讲与口才,甚至包括驾驶理论或个人理财。
- 创新创业与职业发展类:针对未来职场,这类课近年来越发热门。创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项目管理、商务沟通、新媒体运营、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等,都是帮你提前装备、打怪升级的“秘籍”。
- 语言文化类:除了英语,还有日语入门、韩语初级、法语听说、西班牙语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精粹、世界各国风情等,带你走出语言的舒适圈,领略异域文化的风采。
刚进大学那会儿,我跟大多数人一样,对选修课的认知还停留在“哪个好过就选哪个”的阶段。那时的我,满脑子都是怎么把专业课啃透,对那些五花八门的公共选修,总觉得是些“边角料”,无关紧要。直到有一天,我因为手速慢没抢到心仪的“电影鉴赏”,稀里糊涂选了门排课时间正好、名字听起来有点酷的《西方哲学史》。这一选,彻底颠覆了我对选修课的固有印象。
教授是个小老头,头发白得像冬季的第一场雪,但眼神却亮得惊人。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把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康德这些名字,讲得活色生香,仿佛他们就坐在我们身边,正为某个观念争得面红耳赤。我记得有一堂课,他讲到尼采的“上帝已死”,教室里鸦雀无声,只剩下他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嗓音在回荡。那一刻,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种思想的冲击,就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我脑子里混沌的云层。我开始思考生命、价值、存在的意义,这些在专业课里绝不会被触及的宏大命题。那门课的作业,是要写一篇关于某个哲学家的读书心得,我硬着头皮啃完了几本晦涩的原著,写出了一篇连自己都觉得有些“燃”的文字。分数倒是其次,那种思维被拓宽、视野被打开的感觉,无价。
自那以后,我选课就不再只盯着“水不水”,而是会认真研读课程大纲,甚至去打听授课老师的风格。我发现,很多看似冷门的课,其实藏着真正的宝藏。比如,我后来选的《心理学导论》,老师是个年轻的心理咨询师,她没有枯燥地讲解理论,而是穿插了大量真实的案例,教我们如何识别情绪、处理压力、改善人际关系。她讲到依恋理论时,教室里许多同学都红了眼眶,因为我们都在她娓娓道来的故事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理解了自己行为模式的根源。那一学期,我不但学会了基础的心理学概念,更重要的是,开始学会了自我觉察和情绪管理,这对我之后的人生旅途,简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当然,也有踩雷的时候。有门《大学语文与写作》,我本想着能提升一下文字功底,结果老师是位老派的文学教授,上课全程念PPT,考试要求背诵十篇古文,期末论文评分标准也模棱两可。那门课我上得兴致索然,最后只是勉强及格。从那以后,我明白了,选修课虽然提供了一扇扇门,但推开之后能否看到好风景,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以及一点点运气——运气好遇到良师,运气不好就当体验人生了。但即便是“水课”,如果你能从中挤出一点点价值,比如,练习一下快速阅读,或者学会如何在不感兴趣的课程中保持最低限度的参与,那也不失为一种另类的成长。
我还有个朋友,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工科男,每天跟代码和电路板打交道。但他大三时却选了门《西方美术史》。我当时还打趣他:“你这是要去当梵高啊?”他只是笑笑,说想看看艺术怎么表达世界。结果那学期,他简直着了魔。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从达芬奇到莫奈,他不仅听课,还泡在图书馆翻阅画册,周末甚至会拉上我们去美术馆。他说,以前觉得世界就是由逻辑和数据构成的,学了美术史才知道,情感、色彩、光影也能构建一个如此瑰丽而深刻的世界。他说,艺术让他学会了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问题,去发现那些藏在“数据”背后的“诗意”。这对他后来做产品设计,竟然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启发。你看,这就是选修课的魅力所在,它能打破专业壁垒,激发潜能,让你发现自己身上原来还有那么多未被唤醒的可能。
公共选修课,绝不是大学的“配角”,它们是大学教育理念的延伸,是培养通识教育和健全人格的重要一环。它鼓励我们跳出专业的“舒适区”,去探索那些未知却迷人的领域。无论是让你学会批判性思考的哲学,还是让你感受美的艺术,抑或是教你实用的生活技能,这些课程都在悄无声息地塑造着你。它们让你从一个单一维度的“专业人才”,逐渐成长为一个多维度、有深度、有广度的“人”。
所以,当你在大学的选课系统里眼花缭乱时,别只盯着那几个学分,也别只想着怎么“混”过去。试着去聆听内心的声音,问问自己,除了专业,我还对什么好奇?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也许,那门你从未在意过的公共选修课,就藏着你未来的一个答案,或者至少,能为你大学四年、乃至更长久的人生,添上几笔浓墨重彩。它们是你大学里最奢侈的自由,别辜负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