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哪些大学不用参加高考,这问题,听着就让人心里一动,像是打开了另一扇窗,对吧?毕竟,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高考那两个字,简直就是悬在头顶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沉甸甸地压了十几年。可事实上,还真有那么几条“捷径”或“旁门左道”,能绕开这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厮杀。
首当其冲,就是保送生。这批孩子,简直是天选之子。我说的不是那些“坊间传闻”里靠关系背景的,是实打实凭本事、凭天赋、凭汗水冲出来的。比如,那些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等五大学科奥赛中,能够冲进国家集训队的尖子生,基本就是各大名校争抢的对象,直接保送清华北大,那都不是事儿。还有一些特定高校的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对全国性竞赛中获奖的,或者一些特定的外语类高中毕业生,也有保送资格。这批人,是真的不用参加高考,他们的“考”在更早,更高规格的战场上已经打完了。他们是少数中的少数,是金字塔尖上那一点点光。
其次,就是高职单招。这路子,跟上面的“天之骄子”完全是两个方向,但同样绕开了高考。单招,顾名思义,是高等职业院校自己组织命题、考试、录取。它不看你高考那张卷子的分数,主要看你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表现。很多有明确职业规划,或者动手能力特别强的孩子,会选择这条路。我见过不少学生,文化课可能不是特别突出,但在汽修、烹饪、护理、幼教这些专业上,那叫一个灵光,早早通过单招进了心仪的院校,三年后出来,技术傍身,活儿不愁。这不失为一条通向幸福生活的坦途,何必非要挤那高考的独木桥,去读一个自己不擅长也可能不喜欢的本科呢?社会需要高精尖的学术人才,更需要千千万万的技能型人才啊!
再者,还有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这一大类。这包括成人高考、自学考试、开放大学(以前叫广播电视大学)等等。这些体系,根本就不是给应届高中生准备的,它们是为那些已经步入社会,或者因为各种原因错过了普通高考的人,提供一个提升学历、丰富知识的平台。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年轻时候没好好读书,或者因为家庭条件早早出去打工,后来发现学历成了瓶颈,就通过成人高考或者自学考试,边工作边学习,硬是把大专、本科文凭给拿了下来。这不叫“不用参加高考”,这叫“用另一种方式参加了高考”,是给那些有梦想,肯努力,但人生轨迹不那么“标准”的人,留下的温暖出口。
别忘了,还有针对港澳台侨学生的特殊招生政策。这群学生,可以参加港澳台侨全国联考,它的考试科目和难度跟内地高考不同,录取分数线也相对独立。更有些院校,对港澳台学生直接采取免试申请制,只要符合一定条件,比如高中学业成绩、语言能力、面试表现等,就可以直接申请入学。我的一个表弟就是香港籍,他压根没想过要参加内地高考,凭借在香港读高中的成绩和几封推荐信,就顺利申请到了上海一所不错的大学。这不就是明明白白地“不用参加高考”嘛!
此外,外籍学生来华留学,那更是与高考不搭边儿。他们申请中国大学,通常需要提供高中毕业证书、成绩单、语言能力证明(比如汉语水平考试HSK成绩)、推荐信,有的还需要面试。像清华北大这样的顶级学府,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优秀学子,这些孩子从来不会为高考而发愁,他们的战场在国际教育体系里,他们的评价标准是全球化的。
最后,我想说一些特殊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者某些大学里完全采用国际课程体系的专业。有些项目,特别是那些纯粹引进外方课程,学生毕业拿外方文凭的,它们在招生时,除了会参考学生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可能还会要求国际标准化考试成绩,比如SAT、ACT、IB、A-Level等等,同时会进行英语水平测试和面试。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高考成绩可能只是一个参考,甚至有些项目根本不看。这其实是教育全球化浪潮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一种体现。
说了这么多,你有没有觉得心里稍微松快一点?好像高考不再是唯一一道鬼门关了。但话说回来,这些“不用参加高考”的路径,并非就意味着“轻松”。你看保送生,那背后是多少个日夜泡在实验室、刷题、竞赛的苦修,是天赋与汗水的极致结合;高职单招,它对你的动手能力、专业素养要求更高,你得真的“有两把刷子”;成人教育,那更是对毅力和自律的考验。港澳台侨和外籍学生,他们只是身份不同,但依然要面对各自教育体系的竞争和选拔。
所以,与其羡慕那些“不用参加高考”的人,不如好好审视一下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擅长什么。高考,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依然是那条最公开、最公平、最透明的上升通道,它不看你爹是谁,不看你家多有钱,只看你卷子上的分数。这是它的残酷,也是它的伟大。
我们这个社会,太习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东西了,仿佛只有进了“985”、“211”才是成功,只有通过高考独木桥才是正途。可人生的路啊,哪有那么窄?有人是跑百米冲刺的,有人是跑马拉松的,有人喜欢登山,有人热爱潜水。教育的本质,难道不应该是唤醒和发展每个人的潜能吗?
所以我常常在想,如果我们的教育体系能更多元化一点,人才选拔的机制能更灵活一点,对各种能力的认可度能再高一点,是不是就能让更多孩子,在不那么焦虑、不那么“内卷”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走出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路?
那些“不用参加高考”的大学或路径,就像是给这高考独木桥旁边,悄悄搭建了几座更宽敞的桥梁。它们也许不那么显眼,也许不那么光鲜,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希望,一种对未来教育模式的期许。它告诉我们,生命自有其出路,不必非要挤在同一个地方,被同一个标准定义。找对自己的方向,那才是最重要的。你说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