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哪些国家没有大学?哈,这问题,乍一听简单,深究起来,可真有点儿意思。若要严格较真,用最刻板的定义去框定“大学”这个概念,比如说,必须是拥有自己独立校区、颁发自己学位、提供多个学科门类、且在国际上享有一定认可度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那说实话,还真有那么几个袖珍小国,或者说,某些特殊政体,它们或许没有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那种“大学”。
但话又说回来,教育这事儿,尤其是高等教育,它可不是非得有个巍峨的校门、几栋教学楼、一块草坪才能算数的。很多时候,它以更隐蔽、更灵活,或者说,更务实的方式存在着。所以,我的观点是:在现代社会,真正意义上完全没有高等教育机构的独立主权国家,几乎不存在。更多的是,它们的高等教育模式与我们常见的有所不同,或者高度依赖外部资源。
你想想看,一个国家,无论大小,如果它要发展,要进步,就离不开知识的传承和创新。没有大学,就意味着没有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没有进行前沿研究的基地,更没有一个提供公共智库、文化交流和社会批判的平台。这种空缺,对任何一个渴求独立的国家而言,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甚至可以说是发展瓶颈。
所以,当我们谈论“没有大学的国家”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我觉得,我们更多是在探讨那些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稀薄”、“特殊”或“外包”现象。
先说那些弹丸之地的岛国,比如太平洋上那些星罗棋布的珊瑚礁之国。你让我点名?那好,像瑙鲁,或者图瓦卢、瓦努阿图、基里巴斯这类地方,它们的人口不过几万甚至几千。你让它们去供养一所完整的大学,那真是强人所难。每年能有几个高中毕业生?又有多少家庭能承担得起本土大学的开销?资源、师资、生源,样样都是天文数字般的障碍。
这些国家怎么办?它们可没傻坐着。它们往往会加入区域性的高等教育联盟,比如著名的南太平洋大学(University of the South Pacific, USP)。这所大学横跨十几个岛国,在各个成员国都设有校区或学习中心。学生可以在自己国家的分校区学习,也可以通过远程教育获取学位。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这些国家并非“没有大学”,它们只是共享了一所大学,以一种联合办学的形式,解决了资源不足的问题。这种模式,既经济又高效,还带着浓浓的区域合作味道。它可能没有高耸的钟楼,没有绿茵的运动场,但它输送的知识和人才,是实实在在的。
再者,还有一些微型国家,它们的人口结构和社会职能非常特殊。比如梵蒂冈。你能在梵蒂冈城里找到一所世俗意义上的“大学”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但梵蒂冈是天主教的最高权力中心,它拥有的是一系列宗座大学(Pontifical Universities)和宗座学院。这些机构,比如著名的宗座额我略大学,它们专注于神学、哲学、教会法等领域,面向的是全球天主教徒,培养的是教会领袖和神职人员。它们的学术地位和历史传承,绝不逊于任何世俗大学。只是它们的服务对象和学科重点,与我们常说的“综合性大学”有所不同。你不能说梵蒂冈没有高等教育,它的高等教育,是高度专业化和国际化的。
又比如像摩纳哥、圣马力诺这样富裕的袖珍公国。它们的本国公民数量不多,且经济发达,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且高端的。在摩纳哥,你可能找不到一所“摩纳哥国立大学”,但你会有摩纳哥国际大学(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of Monaco),或者一些艺术学院、酒店管理学院等专业性院校。这些机构,往往带有浓厚的国际色彩,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而摩纳哥本国公民呢?他们大多会选择前往法国、英国、瑞士等邻近的教育强国深造。这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教育外包”模式。国家有钱,也信任外部教育质量,干脆让本国精英去接受最顶尖的国际教育,回来报效国家。这是一种理性选择,而非教育缺失。
我有时会想,大学究竟是物理实体更重要,还是它所代表的精神内核更重要?是那些钢筋水泥铸就的教学楼,还是自由思想、批判精神、求真探索的火种?对我来说,后者才是真正的大学之魂。即使没有实体大学,只要一个国家拥有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它就拥有了建立高等教育的精神基础。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那些因长期战乱、政治动荡或极度贫困而导致高等教育体系崩溃或极度薄弱的国家。在某些冲突地区,大学的校舍可能被毁,师生流离失所,课程无法正常开展。这种情况下,即使名义上存在大学,它的功能也名存实亡。这是一种悲剧性的“没有”,是文明的倒退,而不是主动选择。这种状况,需要国际社会的紧急援助和重建支持,远超“有没有大学”的简单问题。
那么,为什么有的国家不建或者难以维持一所完整的大学呢?
首先,经济规模是硬伤。养活一所大学,那可是个无底洞。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宿舍,哪一样不要钱?更别提师资队伍的工资、科研经费、行政开支。对一个GDP总量可能还不如一些大城市一个区的国家来说,这负担太重了。
其次,人口基数决定了生源。一个只有几万人的国家,即使所有适龄青年都读大学,也撑不起一个综合性大学的专业设置。
再者,人才流失,也就是所谓的脑力外溢(brain drain)。小国往往缺乏高端产业,吸引不了顶尖人才。本国培养出来的高材生,往往会选择去经济更发达、机会更多的国家发展。这反过来又削弱了本国建立高水平大学的动力和能力。
最后,是发展优先级的问题。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水电通信)可能是更迫切的民生需求。在有限的预算里,高等教育可能暂时要让位。
但我想说,无论如何,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高等教育更是国家竞争力和文化自信的源泉。它不只培养工程师和医生,它还塑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一个没有大学的国家,就像一个没有灯塔的海岸,或者说,一个没有发动机的船,它或许能随波逐流一时,但终究会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迷失方向。
所以我宁愿相信,未来不会有任何一个国家,是真正意义上完全没有大学的。即使现在看起来“没有”的,它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国际合作中,在远程教育中,在专业机构中,努力汲取和传播知识。大学的形式可以多样,但对知识的渴望,对人才的培育,这颗火种,是不会熄灭的。这份对未来的投资,这份对人类智慧的传承,是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割舍的生命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