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一个在我心中有着特殊位置的城市。每每提起她,总有那么些情感涌上心头——既有那份山水的眷恋,也有对发展现状的些许忧虑,当然,更多的还是热切的盼望。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巴中有哪些大学”这个话题,这简直就是直戳巴中人心窝子的问题啊,是很多巴中父母,包括在外打拼的游子们,都心心念念的一个点。
先说结论吧,因为这个问题确实常常引起误解。如果按照咱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那种招收高考本科生、授予学士学位的普通本科大学——比如川大、重大那样的,或者哪怕是省属的一本、二本院校,非常遗憾,也非常直白地说,截至目前,巴中这座城市,严格意义上讲,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大学”。是的,你没听错,也不是我口误。这话说出来可能有些刺耳,但这就是摆在眼前的事实,残酷又真实。
当然了,也不能说巴中就完全没有高等教育的影子。我们有一所非常重要的院校,那就是巴中职业技术学院。这所学校,现在正全力以赴地朝着“职业大学”的目标迈进,可以说,它是巴中高等教育的希望之光。它目前承担着为巴中以及周边地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是巴中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引擎。我们不能因为它现在还没挂上“大学”的牌子,就小瞧了它的分量和未来的潜力。相反,它肩负的,是巴中高等教育突破口的重担,是巴中能否在未来拥有自己本科院校的关键。从“学院”到“大学”,这不仅仅是名字的更迭,更意味着办学层次、学科设置、师资力量乃至科研实力的全面提升,这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都凝聚了巴中人民对教育的深切期盼。
想想看,一个城市,尤其是像巴中这样正在奋力追赶、努力崛起的革命老区,没有一所自己的本科大学,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们的高考生源,每年都要“孔雀东南飞”,飞向成都、重庆,飞向全国各地。当然,这本身是好事,孩子们能去更广阔的天地求学深造,我很为他们骄傲。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本土人才的流失。这些优秀的孩子,毕业后有多少能选择回到巴中,建设家乡?这是一个沉甸甸的问题。没有本科大学,就少了高端人才的孵化器,少了高层次科研成果的输出口,更少了吸引外来人才的强力磁石。城市的发展,不光是修路架桥,盖高楼大厦,更重要的是“人”,是“知识”,是“创新”。而大学,正是这一切的核心载体。
我记得小时候,总听长辈们念叨,要是巴中也能有个大学,那该多好啊!那时,大学似乎是个遥不可及的梦。可现在,时代变了,职业教育的地位日益凸显,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这对于巴中职业技术学院来说,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把学院办成职业大学,不只是圆了一个“大学梦”,更是为巴中的产业转型升级,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一批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专业技术人才。我常常在想,如果我们的职业大学能紧密结合巴中特色产业,比如康养旅游、富硒农产品加工、绿色食品等等,开设对口专业,那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就是直接为巴中的发展贡献力量了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也才是巴中教育发展最接地气、最有希望的路径。
当然,建设一所高水平的职业大学,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大手笔的投入,包括资金、师资、设备、场地等等。更重要的是,它需要高瞻远瞩的规划和久久为功的毅力。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关键,吸引并留住优秀的教师人才,这本身就是个不小的挑战。毕竟,巴中在区域经济竞争力上,和省内其他教育强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这需要我们巴中人,从政府到社会,从学校到企业,都拧成一股绳,共同发力,持续支持。
除了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巴中就没有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了吗?嗯,从更广义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角度看,肯定还有一些,比如一些高校在巴中设立的函授站、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等。但这些,都不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所以,当有人问起“巴中有哪些大学”时,我的答案通常是:目前只有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它正向着职业大学的目标奋进,这是我们巴中人最引以为傲,也最寄予厚望的一点。
展望未来,巴中的高等教育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也孕育着无限的可能。随着国家对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及巴中自身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看那正在建设的巴达高铁,还有已经通航的巴中恩阳机场!),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才愿意来到巴中,也会有更多的资源向巴中倾斜。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不仅会看到巴中职业大学的正式挂牌,甚至可能还会有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选择落户巴中。
到时候,我想,那些曾经为了孩子教育而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大城市陪读的巴中父母,或许就能在家门口,看到自己的孩子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了。那时,巴中也将不仅仅是一座山水秀丽的旅游城市,更是一座充满活力、人才济济的教育之城。这不是梦想,这是我们共同努力就能实现的目标。巴中的教育,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关心,去推动,去守护。因为它关乎着巴中的未来,关乎着每一个巴中人的希望。让知识的种子在巴中这片红色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出最美的花。这,才是我们真正渴望看到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