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成都的“三本大学”有哪些?这个问题,要是搁十年前,那可真是个热门话题,大家一说起高考填志愿,嘴边总挂着“一本、二本、三本”。可现在呢,这个概念早就被时代的海风吹散得差不多了,至少在官方语境里,它已经没那么清晰的界限了。四川省从2015年开始,本科第二批和第三批就合并了;到2021年,更是直接把所有本科批次都合并成了一个“普通本科批”,你说这变化大不大?
但话又说回来,虽然官方取消了批次划分,可咱们老百姓心里,或者说潜意识里,那个“三本”的影子还是挥之不去。它更多地变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梯队”概念,指的是那些以前的独立学院转设后形成的民办本科高校,或者一些本身就定位在应用型、偏重实践教学的民办普通本科院校。它们的录取分数线普遍低于公办本科,学费也通常要高出一截。你要问成都具体有哪些学校属于这种“气质”的,那我给你掰扯掰扯,咱们心里都有数,对吧?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那些从名校光环下诞生的独立学院,它们以前就是“三本”的典型代表,现在虽然都“转正”了,摇身一变成了独立的民办本科,但骨子里、名声上,多少还带着点当年的印记。比如大名鼎鼎的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当年可是多少考不上川大本部又想沾点“川大边儿”的孩子的选择,现在它已经是一所独立的民办本科大学了,名字还在,教学质量和管理模式也挺成熟。再比如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同样是名校基因,当年也是“三本”里的香饽饽,理工科专业比较强,现在也是一所完全独立的民办本科了。还有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财大的牌子一挂,在经管类专业上自然有吸引力,以前也是三本阵营的重要一员,现在依然是民办本科里的佼佼者。这几所学校,你可以理解为“三本”概念下,曾经的“头部玩家”,现在它们依然是很多分数线够不上公办二本,但又想读本科的学生的重要选项。
除了这些“独立学院”转设的,成都还有一些纯粹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它们从一开始就是民办性质,也在原来的“三本”批次里扮演着重要角色。像成都文理学院,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文科、教育、艺术方面都有;四川传媒学院,这名字一听就知道,传媒艺术是它的强项,多少怀揣着明星梦、导演梦、主持人梦的孩子涌向这里,学费可不便宜,但架不住人家专业有特色、就业对口率高啊;还有成都东软学院,计算机和软件技术是它的招牌,跟东软集团背景深厚,注重实践和就业导向。这些学校,它们没有名校的“血统”加持,但各自在特定领域里深耕细作,也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所以,你说“成都三本大学有哪些”,严格来说,已经没有了,因为批次都合并了。但如果你是问那些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学费相对较高,主要由独立学院转设或纯民办性质的本科院校,那上面提到的几所,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了。
说到这里,我总觉得心里有点堵。当年多少考生,就因为几分之差,被贴上了一个“三本”的标签。那个时候,仿佛“三本”就意味着低人一等,意味着前途渺茫,意味着在就业市场上处处碰壁。我记得我有个表妹,当年高考失利,就考到了省外的一个“三本”学校。她那时候整天闷闷不乐,觉得抬不起头。家里的亲戚也老是明里暗里地说:“女娃子读个三本,以后找工作怕是有点难哦。”那种无形的压力,像一座大山压在她身上。
可你看现在呢?批次都合并了,是不是就没“歧视”了?扯淡!社会的偏见哪能是取消几个批次就能抹平的?“出身论”这东西,在咱们这里根深蒂固。企业招聘,HR扫一眼简历,看到你毕业于某某学院,心里可能就先给你划了个档。当然,他们嘴上不会说,但实际行动会告诉你。这就是现实,残酷但真实。
但话又说回来,人生这出戏,哪能就凭一张入场券就决定了结局?牌面差一点,你就得更努力去打。我那表妹,去了学校之后,一开始也郁郁寡欢。后来是她辅导员跟她长谈了一次,说了一句特别朴实的话:“娃儿,你既然来了这里,就好好读书。毕业证上不会写你是‘三本’,只会写你是‘本科’。三年后、五年后,你混得好不好,不是看你学校的名字,是看你肚子里有多少墨水,手上有多少真本事。”
这番话把她点醒了。她开始玩命学习,专业课次次拿第一,还去考了各种证书,会计证、英语四六级,甚至还去考了计算机等级证。大学四年,她几乎没怎么出去玩,图书馆成了她的第二个家。寒暑假别人都回家休息了,她跑去实习,从最基层的小公司做起,端茶倒水、跑腿打杂,什么都干。毕业的时候,她拿到好几个offer,最后去了一家挺不错的企业,现在做得风生水起,工资比当年那些考上“二本”的同学还要高。
你看,这说明什么?学校的标签固然重要,但它绝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尤其是对于这些成都的“三本气质”学校的学生来说,你们的出路,真的在你们自己手里。
首先,要放下包袱,不被“三本”这个旧标签束缚。现在都叫普通本科了,你的学历是国家承认的本科。要相信自己,高考只是人生的一段小插曲,它证明不了你未来成就的上限。
其次,专业选择至关重要。这些民办本科,很多在应用型专业上做得非常出色。比如传媒学院的影视制作、动画设计,东软学院的软件工程,锦城学院的会计、金融等。它们的课程设置往往更贴近市场需求,实践教学环节也多。你要选一个自己真正感兴趣,同时就业前景又好的专业,然后扎扎实实学好它。别光看学校名气,更要看专业实力。如果专业有特色,能够学到一技之长,那才是硬道理。
再者,提升自身能力是王道。毕业证只是敲门砖,真本事才是立身之本。大学期间,除了专业课,多考一些含金量高的证书,比如英语六级、计算机等级证、各种行业资格证。积极参加实习,积累实际工作经验,这比任何空洞的理论都有用。很多企业招人,看重的就是你的实操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里提供的各种社团活动、竞赛也要多参与,这不仅能锻炼你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还能让你的简历看起来更丰满,更有亮点。毕竟,你在一个相对竞争不那么激烈的环境里,反而更容易脱颖而出,拿到一些奖项和荣誉,这是公办大牛校学生很难比拟的优势。
最后,考研绝对是一条值得考虑的道路。如果你本科读的学校不是特别理想,又想进一步提升学历背景,那考研无疑是“镀金”的最佳方式。从“三本”考上“双一流”的研究生,这几年身边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一旦你拿到了一个好学校的研究生文凭,那本科的“出身”劣势就大大削弱了,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考研这条路很苦,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决心,不是随便说说就能成功的。所以,一旦决定了,就得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
而且,别忘了,你在成都上学!这是个多么宜居、充满机会的城市啊!成都的慢生活是出了名的,但它的经济发展可一点不慢,尤其是在IT、文化创意、金融等领域,机会多得很。你在这样的城市里读书,天然就比那些在偏远小城市上学的孩子多了一份地理优势。无论是实习还是找工作,便利性都高出一大截。平时多去参加一些行业交流会,多认识一些人,拓展你的人脉圈,这都是宝贵的资源。
所以啊,别再纠结于“成都三本大学有哪些”这种老掉牙的问题了。现在更应该问的是,“在成都这些民办本科高校里,我怎么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为未来铺好路?”
说白了,无论是“一本”、“二本”还是以前的“三本”,那都只是高考录取时的一个分类符号。四年大学读下来,你是不是“人才”,不是看你当初考了多少分,进了哪扇门,而是看你这四年里,学到了什么,积累了什么,又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英雄不问出处,这句话虽然有点鸡汤,但它真的在很多地方被无数人证实了。如果你现在正在这些学校里求学,或者即将踏入这些学校的大门,请记住:你不是“三本生”,你是正在成都这片热土上,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的,一个独一无二的大学生! 把那个旧标签狠狠地撕掉,然后用你的实力,去创造属于你自己的“一本”人生。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