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这可不是一两个词能概括的事儿,它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悄无声息地笼罩着不少年轻的灵魂。你看,从我们身边走过的那些或阳光或沉郁的面孔,他们内心深处,很可能正经历着一场又一场无声的战役。如果非要我掰着指头数数,大概能列出这么几样:最常见的莫过于学业压力与自我效能感低下,接着是未来发展方向的迷茫与就业焦虑,还有人际关系困境与孤独感,当然,也少不了情感挫折、亲密关系中的挣扎,以及更深层的身份认同危机,乃至情绪障碍,比如焦虑症、抑郁症。甚至,身体形象焦虑和网络成瘾,也在这个数字时代变得越发普遍。这些问题,哪一个拿出来,都足以让一个本该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夜不能寐,心事重重。
说起来,我总是觉得,大学,这个在很多人眼里象征着自由和无限可能的象牙塔,其实也是一个巨大的、充满了挑战的熔炉。你瞧,孩子们刚从高三那座压力锅里跳出来,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一头扎进了另一个更广阔却也更复杂的未知。
首先,那铺天盖地的学业压力,真的是让人喘不过气。高中那会儿,学习目标清晰啊,就一个字:考!考个好大学!可到了大学,尤其是在那些“卷”得厉害的专业,那感觉可完全不一样了。你身边的人,个个都是当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佼佼者,大家智商仿佛都在一个高水平线上,甚至更高。于是,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期末考前图书馆里摩肩接踵的景象,自习室里此起彼伏的键盘敲击声,深夜宿舍里还亮着的台灯……这些都是无声的战鼓。一门课没考好,绩点不达标,或者仅仅是看到同学拿了奖学金、保研成功,那种隐形的压力就会像藤蔓一样缠绕上来,让人开始怀疑自己,觉得自己是不是不够聪明,是不是不够努力。那种“我不如别人”的念头,一旦扎根,就很难拔除,长此以往,自我效能感自然会大打折扣。你可能见过,有些平时成绩不错的孩子,因为一次失利就一蹶不振,甚至开始逃课、厌学,这背后,往往是挫败感和习得性无助在作祟。
再来说说未来。哦,未来!这俩字在大学生耳朵里,简直是带着回音的,沉甸甸的。从入学第一天起,似乎就有人在耳边嘀咕:“毕业了干什么?” 大一大二还好,大家还能以“多学点东西”为由头,把这个问题往后推推。可到了大三,特别是大四,那感觉就像倒计时。考研、考公、留学、工作……每一条路都像一条岔道,诱惑与风险并存。身边的同学一个个都有了目标,不是考上了名校研究生,就是拿到了大厂Offer,甚至有的已经早早签了三方。而自己呢?可能还在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简历上能写的东西也寥寥无几。那种“集体焦虑”的氛围,简直能把人压垮。我见过不少学生,为了缓解这种焦虑,盲目跟风去考证,去实习,结果只是徒增了疲惫,并没有真正解决内心的“空白感”。更别提,当下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就像一块巨大的乌云,笼罩在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头上,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担忧。
还有那人际关系。从小到大,我们习惯了父母老师为我们筛选社交圈,可到了大学,你突然被抛进了一个完全开放的环境。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带着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活习惯,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摩擦和碰撞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室友关系紧张,寝室氛围压抑;社团活动中感觉格格不入,没有归属感;面对新的同学,不知道该如何开启一段真诚的友谊……种种情况,都可能导致社交焦虑和深深的孤独感。我有时会想,现在的孩子,虽然手机里好友列表长长一串,但真正能说真心话、能分享脆弱的朋友,可能屈指可数。他们沉浸在网络世界里,刷着朋友圈、微博、抖音,看着别人光鲜亮丽的生活,无形中又增加了自己的比较心理和失落感。那种“身处人群中却感觉孤单”的体验,才是最折磨人的。
情感,当然也是大学生活里绕不开的一笔。青春期萌动的情愫,在大学里终于有机会“落地生根”。初恋的甜蜜,失恋的痛苦,处理感情纠葛时的手足无措,还有在亲密关系中对自我边界的探索与碰撞,这些都是成长中必经的课题。但对于很多从小在“好好学习”的教导下长大的孩子来说,如何健康地爱与被爱,如何处理情感创伤,他们并没有准备好。一段失败的感情,可能会让他们长时间陷入自我否定,甚至影响到学业和生活,更有甚者,会因为情感受挫而产生极端的想法。
而身份认同危机,在我看来,更是深层次的。离开了父母的羽翼,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大学生们开始真正思考“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样的人生”。这个过程充满了困惑、挣扎,甚至是迷惘。他们开始接触各种思想流派,各种价值观,有时会觉得以前坚信的某种观念被动摇了,甚至崩塌了。他们渴望独立,却又在某些时刻感到无助;他们想成为一个“大人”,却又觉得内心深处还是个孩子。这种内在的冲突,如果不得到妥善的疏导和解决,很容易导致心理上的失衡。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更具体、更严重的情绪障碍。在越来越大的压力之下,焦虑症和抑郁症不再是遥远的、只存在于书本上的名词,它们真真切切地侵蚀着一部分大学生的精神健康。持续性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自伤自杀的念头——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高度警惕的信号。很多学生因为对心理疾病缺乏认知,或者害怕被“污名化”,不敢寻求帮助,从而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这让我感到无比心痛。
最后,我想说,看着这些年轻的生命,在成长的关键时期,面对着如此多的心理困扰,我真的希望社会能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挑战,也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大学生活,本应是人生中最绚烂、最自由的篇章之一,我们理应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健康、更包容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安心地探索、成长,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星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