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大实话,要问葛店到底有哪些大学?嘿,你别说,这问题本身就有点儿“误会”在里头了。严格意义上讲,那种我们普遍理解的、有完整学科体系、大规模学生群体和独立校园的综合性大学,或者哪怕是成规模的专门学院,葛店目前确实是没有的。你走遍葛店的大街小巷,真想找个“某某大学”的大牌子,估计会有点儿失望。
为啥会有人有这疑问呢?我琢磨着,多半是把葛店和它西边的“老大哥”——武汉给混淆了,或者说,被“武汉光谷东扩”这个概念给带偏了。葛店,它可是鄂州的地界,虽然紧挨着武汉,跟光谷也只有一墙之隔,交通上甚至可以说是一体的,但行政区划和功能定位上,它有它自己的路子。它更像是一个产业新城,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或者用官方的说法,是武汉·中国光谷葛店科技新城。你看,名字里就透着一股子“科技”和“产业”的味道,而非“教育”或“学术”的芬芳。
你想啊,一个地方要发展大学,那得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得有人才的集聚效应,还得有足够的科研配套和生活设施去支撑成千上万师生的日常。这些,在武汉那是现成的,武大、华科、中南财经政法……掰着指头数都数不过来,各个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响当当的名号。可葛店呢?它从一个相对传统的区域,迅速蜕变成一个现代化的产业园区,这速度跟坐了火箭似的,但它的基因里,骨子里,还是偏向于工业制造、物流枢纽和高科技产业落地。
我跟你说,你开车在葛店转一圈,映入眼帘的更多是宽阔的新修道路,整齐划一的工业园区,高大的厂房,各种物流仓库,还有不少科技企业的研发中心。空气中偶尔会夹杂着一丝丝工业的味道,或者新建筑材料的味道。这里,机器的轰鸣声可能比琅琅的读书声更常见,货车的往来比穿梭的学子更频繁。它要的是产业工人,是技术研发人员,是物流管理人才,而不是坐而论道的学者。它的“血液”里流淌的,是资本和技术,不是象牙塔里的智慧。
当然了,我们不能把话说死了。所谓的“大学”这个概念,在今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你如果把视角放宽一点,葛店有没有和高等教育沾边的东西呢?那还是有那么点儿影子的。比如,一些武汉的大学可能会在这里设立产学研基地,搞个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或者跟当地的企业搞校企合作,搞一些定向的职业培训。这些机构,虽然名字里不带“大学”俩字,但实质上承担了一部分高等教育的功能,尤其是在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和产业研发上。它们是“小而精”,是“嵌入式”的,是为当地产业直接服务的。比如说,你可能会听说某个职业技术学院在这里有个校区,或者某个大学的工程技术研究院设在了葛店,专门对接当地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或者新能源产业。但它们真不能等同于我们心中的那种“大学城”里的“大学”。
在我看来,葛店的发展逻辑就是这样:它要承接光谷的产业外溢,成为光谷科创大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你想想看,光谷的核心区域地价多贵?人才多密集?很多生产制造环节或者需要大片土地的研发中心,自然而然就会往周边延伸,葛店就是个绝佳的去处。它有土地优势,有交通优势(离武汉东站近,有城际铁路),更有政策优势。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优先建设的肯定是基础设施、招商引资,然后才是人才公寓和配套的生活服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更多是作为服务产业、支撑产业的辅助角色出现,而不是核心驱动力。
未来会不会有大学入驻葛店呢?这事儿谁也说不准,但我觉得,即便有,也多半不会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更可能的是,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或者专注于某一高新领域的职业技术大学,甚至是一些国际合作的技术学院。它们会更紧密地与葛店的主导产业结合起来,培养高技能人才,进行产业前沿研发。比如,如果葛店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那么相关专业的工程师学院就很有可能落地。它们的校园可能不会像武大华科那样古朴典雅,而是充满现代科技感,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会是亮点,可能比图书馆还重要。
所以,如果你是抱着“上大学”的目的来葛店,那恐怕是要跑偏了方向。但如果你是看中了葛店的产业发展机遇,想在这里就业、创业,那它确实提供了很多可能性。葛店有葛店的活法,它不是一个大学城,也不需要刻意去模仿。它有它自己的雄心壮志,它的“大学”,可能就藏在那些高科技企业的研发中心里,藏在那些实训基地里,藏在那些日夜不息的生产线上。那里的知识和技术,不是在课堂里死记硬背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真刀真枪干出来的。那也是一种学习,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只是形式上和我们习惯的高等学府不太一样罢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