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国防生”这个词儿,我跟你说啊,它现在已经是个历史名词了,早就在2017年就寿终正寝,退出历史舞台了。所以,如果你问的是“现在哪些大学有国防生”,那么答案就是:没有,一所都没有了。 它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被新的军事人才培养模式所取代。
但你问这个问题,肯定不是想听一句简单的“没有”了事,对不对?你心里想的,大概是那些跟部队、跟国家安全、跟军校有点沾边的大学和专业,是想知道,现在想通过读大学走上报国强军之路,到底有哪些途径,去哪些学校,我明白你的意思。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有点门道。
想当年,我刚上大学那会儿,“国防生”这概念可是真火啊!那时候,要是哪个同学考上了有国防生名额的学校,那简直就是自带光环。每年开学,那些穿着绿军装、打着背包的国防生新生,在校园里一出现,就格外显眼。他们不是军校生,却在普通大学里接受军事管理和训练,享受部队的津贴,毕业后直接入伍成为军官。这对于家里条件一般、又想为国家做点事儿的年轻人来说,诱惑力太大了。稳妥,体面,还有一份崇高的使命感。那时候,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等,这些传统上就跟国防科工联系紧密的院校,还有很多其他领域的综合性大学,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等,都有各自的国防生培养计划。
我记得有个学长,当年就是国防生。他跟我说,他们平时上课和普通同学一样,但每周都要参加军事训练,假期还要去部队实习。虽然辛苦,但他觉得特别充实,而且身上那股子精气神儿,确实和我们这些散漫的普通大学生不一样。他毕业的时候,很多人都羡慕他不用找工作,直接就有去向。但后来,这个政策就变了,变得让人猝不及防。
为什么变了呢?说句实话,任何政策都有其历史局限性。国防生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培养模式和部队实际需求的衔接、军地院校资源分配、以及军官队伍建设的统一性等等。军队改革,那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为了更高效、更专业地培养军事人才,原有的国防生制度就“功成身退”了。
那现在想投身国防事业,除了直接去部队当兵,还有哪些大学可以选呢?这可就分得细了。
第一条,也是最直接、最纯粹的道路,那就是考军事院校。 它们是军队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毕业了那就是实打实的军官。这些学校,从你踏入校门的第一天起,你就已经是军人了。生活节奏、学习内容、管理模式,完全按照军队标准来。想想看,国防科技大学,那是军中清华北大,多少年轻人的梦想殿堂!培养的是高精尖的军事科技人才和指挥军官。还有陆军工程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空军工程大学、火箭军工程大学、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等等,这些都是直接隶属于军种的专业院校,培养各自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指挥干部。如果你对医学感兴趣,那海军军医大学、空军军医大学、陆军军医大学(以前的第二、第四、第三军医大学)就是你的不二之选,毕业了就是军队的军医。这些学校的招生计划,每年都会在高考前通过各省招生考试院发布,名额是有限的,竞争也相当激烈。进了这些学校,你就直接拿到了通往军官之路的“入场券”。他们的培养体系非常完善,从基础教育到专业技能,再到军事素养,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第二条路,是近几年才兴起的,针对的是培养军士人才,主要通过定向培养军士项目。 这个是面向部分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也就是大专院校)的。你可能会觉得,这不是军官啊,是军士。没错,军士是军队的骨干力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如果你文化课成绩没能达到军校的录取线,但又渴望穿上军装,这个路径就非常适合你。这些院校通常会开设一些与军队专业需求紧密相关的课程,比如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维修、通信技术等等。和以前的国防生不同,这些学生一入校就开始接受准军事化管理,毕业后是定向输送到部队服役,担任军士岗位。比如,很多省份的一些高职院校,如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等,都承担过定向培养军士的任务。虽然不是军官,但对于想在军队长期发展、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来说,这同样是一条报效祖国的光明大道。
第三条路,也就是最容易让人和以前的“国防生”搞混,却又完全不是一回事儿的路——在普通高等学校学习,但所学专业与国防建设紧密相关。 这类学校和专业,它不给你“国防生”的身份,也不承诺你毕业就能入伍当军官。但这些学校的某些专业,因为历史渊源、学科优势或者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是部队、军工企业、国防科研院所的“香饽饽”。
举个例子,像前面我提到的那些“国防七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它们虽然已经没有“国防生”的名额了,但他们的航空航天、兵器、核技术、船舶、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等专业,那都是响当当的王牌专业。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进入中航工业、中国电科、中国航天科工、中国船舶等军工集团,或者直接被军队的科研院所、技术部门招录。你在这类学校读这些专业,毕业了完全可以以专业技术人才的身份,通过社会招聘或者军队文职、军工企业等渠道,曲线报国。这有点像“非典型”的国防人才培养,你不需要享受什么津贴,也不用接受准军事化管理,但你的知识和技能就是国家国防事业急需的。这要求你本身就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而且对国防领域有发自内心的热爱。
还有一些顶尖的综合性大学,比如清华北大,他们的物理、化学、计算机、材料科学等基础学科,培养出来的拔尖人才,同样是国防科技领域争抢的对象。他们可能不会直接给你“军籍”,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高素质毕业生,对国防建设的贡献是无可估量的。
所以你看,虽然“国防生”这个称谓已经成为过去式,但国家对优秀军事人才和国防科技人才的需求从未停止,甚至更加迫切。现在的模式,更加强调专业化、精细化。如果你志在军营,那就瞄准军事院校,那是一条金光大道。如果你技术过硬,想在幕后为强军服务,那可以选择那些与国防工业紧密相关的大学和专业,做一名隐形英雄。
总而言之,别盯着那个已经消失的“国防生”头衔了。现在的选择更多元,路径也更清晰。是想直接穿上军装,还是想用科技为国防添砖加瓦,这得看你的志向,看你的分数,更要看你心里那团为国效力的火苗,到底烧得多旺!报国强军,从来都不是一条路走到黑,它有千千万万种可能,就看你怎么选,怎么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