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榆林有哪些大学,其实真要掰着指头数,最响亮、最正儿八经的,那非 榆林学院 莫属。它是榆林这片土地上,唯一一所本科层次的综合性大学,是这片黄土地上闪耀的一颗明珠,承载着无数榆林娃的大学梦,也肩负着榆林未来发展的重担。当然,除了榆林学院,榆林还有几所高职院校,比如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榆林校区、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等,它们在培养技术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如果单论“大学”这个词汇的常规理解,榆林学院就是当之无愧的C位。
我时常想,一个城市,尤其是像榆林这样一个在历史长河里沉浮、在现代经济大潮中奔涌的城市,大学意味着什么?绝不仅仅是一栋栋教学楼、一间间实验室那么简单。它是一座灯塔,照亮着年轻人的前行之路;它是一方熔炉,锻造着城市发展的骨骼与血肉。
你想啊,榆林,多特别的一个地方!它地处黄土高原的腹地,是陕西的“北大门”,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曾经,这里是风沙漫天的边塞,是“走西口”的起点,是历史书上记载的“九边重镇”。风沙、干旱、贫瘠……这些词汇似乎一度是它的代名词。但就是这片土地,地下却蕴藏着富饶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榆林凭借这些资源,经济腾飞,GDP一路飙升,成了西北地区一颗璀璨的“能源之星”。
然而,光有钱,没有文化,没有人才,终究是缺少根基的。一座城市的真正底蕴,除了物质的富足,更在于精神的丰盈和人才的汇聚。榆林学院的成长与发展,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你走进榆林学院的校园,可能第一眼不会被它多么宏伟的建筑群震撼到,它没有北方那些老牌名校的巍峨庄重,也没有南方大学的精致秀美。但它有自己的气质,带着西北的厚重与朴实。我记得第一次去榆林学院,正是秋末冬初,风有些大,黄叶打着旋儿从树上落下。教学楼前,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走着,青春洋溢的脸上带着求知的渴望。图书馆里座无虚席,那种安静中蕴含的蓬勃力量,一下子就能感染你。你会感觉到,这所大学,是扎根在榆林这片土地上的,它是活的,它是和这座城市一起呼吸、一起成长的。
榆林学院的历史不算特别悠久,但它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从早期的师范教育,到如今涵盖工、理、文、管、教育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这其中凝聚了多少代榆林教育人的心血。它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都选择留在了榆林,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你想想,过去榆林搞能源,缺的是什么?技术!是管理!是环保!是懂现代农业的复合型人才!榆林学院的学科设置,很多时候就是紧贴着榆林转型发展的需求来的。比如它的化工类专业,为榆林的煤化工产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它的农学、环境科学专业,则在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我来说,榆林学院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它更是榆林这座城市精神的缩影。它代表着一种不甘落后、追求进步的劲头。你想啊,一个地方靠资源富裕起来了,很容易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但榆林人没有,他们懂得人才培养的长远价值,懂得科学研究的深远意义。他们知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卖资源”向“卖技术”“卖文化”转变。而大学,正是这场转变的发动机和催化剂。
我记得有一年,去榆林调研,和几个榆林学院的毕业生聊起他们的母校。他们脸上都带着一种自豪,但也夹杂着一丝丝的无奈。自豪的是,他们是榆林学院培养出来的,能够回到家乡贡献自己的所学;无奈的,是榆林学院在全国的知名度可能还不够高,吸引顶尖人才方面依然面临挑战。这让我思考,榆林学院,以及所有像它一样在二三线城市默默耕耘的大学,它们面临的挑战其实是相似的。它们既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优秀的生源和师资。这确实是个难题,但也是这些大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它们是地域发展最直接、最坚定的支撑者。
现在,榆林正在积极推进转型升级,从单一的能源基地向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旅游目的地转变。你看,那古老的边塞文化、大漠风光、红石峡的鬼斧神工、镇北台的雄伟壮丽,都在等待着被更多人发现和讲述。而榆林学院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愈发重要。它不仅要培养技术人才,更要培养懂历史、懂文化、懂旅游管理、懂现代传媒的复合型人才。让榆林的故事,被更多人用更现代的方式传颂出去。
所以,当有人再问我榆林有哪些大学的时候,我不会只是简单地报出榆林学院的名字,我更想告诉他们,这所大学,它和榆林这座城市是如此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它不是孤立的象牙塔,它是这片黄土地上长出来的一棵树,它的根系深扎在榆林的泥土里,它的枝叶则伸向远方,吸取着现代文明的养分,努力开出更绚烂的花朵,结出更丰硕的果实。它代表着榆林的现在,更代表着榆林的未来。它承载着年轻人的梦想,也承载着一座城市对于知识、对于进步、对于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这是我对榆林学院最真切的感受,也是我对榆林这座城市最深沉的祝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