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广安,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多半是邓小平故里,是红瓦绿树、是小平同志那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在耳边回响的朴实与伟大。可如果真要问广安有哪些大学,只怕不少本地人,包括我,都会忍不住先皱皱眉,然后叹一口气。实话实说,截止到我码字这会儿,广安并没有那种真正意义上的,能独立招收本科生、拥有完整学科体系的综合性本科大学。它更像是一个在高等教育版图上,还在努力描绘自己轮廓的城市。
你可能会说,那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呢?没错,它当然是广安高等教育的中流砥柱,是毋庸置疑的“大学”序列成员。但它属于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并非传统意义上我们想象中的“一本”、“二本”大学。这就像是,你在菜单上点了一份精致的意式浓缩,它很棒,很纯粹,但它终归不是能让人泡上一整天的卡布奇诺。
我记得小时候,街上穿着校服的哥哥姐姐们,那眼神里都是对大城市的向往。他们拼了命地学习,只为了能考出去,考到成都、重庆、北京、上海,去那些真正拥有“大学城”的地方。那会儿,我们广安的孩子,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要离开,就像候鸟一样,头也不回地飞向了远方的大都市。这座城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像一个没有高等学府引力场的“人才漏斗”,精英人才流失的痛感,尤其明显。
这并不是广安不够好。想想看,这座城市背靠华蓥山,面向嘉陵江,气候宜人,历史厚重。作为邓小平同志的故乡,它身上自带一种特殊的红色基因和政治上的荣耀光环。按理说,这样的城市,发展高等教育应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才对。可现实往往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地理位置,或许是首要的制约因素。广安地处川东北,离重庆真的太近了。直线距离就那么一百来公里,高速公路一通,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重庆那可是西南地区数一数二的教育高地,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响当当的名牌。对于广安的学生来说,与其守着一个家门口的职业学院,不如努把力,跳一跳,就跳到重庆去了。同样的道理,离成都也不远,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大学这些学府,对广安学子来说,也是巨大的吸引力。这种“虹吸效应”,对广安发展本土本科教育,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的贡献。这所学院,这些年是真的在默默耕耘,为广安乃至周边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你想啊,广安这边的产业结构,纺织、机械、建筑,还有这两年兴起的电子信息、新能源,都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职院的学生,毕业出来基本都能找到对口工作,甚至很多都是本地就业,这对于稳定地方经济、促进产业发展,简直是雪中送炭。他们就像是城市肌体的毛细血管,虽然不像主动脉那么引人注目,却是维持生命力不可或缺的部分。我认识好几个在本地企业干得风生水起的年轻人,都是从广安职院毕业的,他们手上的技艺,那可都是真金白银。所以,千万别小瞧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它在广安这样的城市,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话说回来,广安难道就彻底放弃了对本科教育的“执念”吗?当然不是。这些年,关于四川大学广安校区的传闻,一直就没断过。这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这要是真能落地,那简直是广安高等教育史上的里程碑!要知道,四川大学那可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全国顶尖的学府之一。它的到来,不仅仅是多了一所大学那么简单,它意味着:
- 人才聚集效应: 能吸引全国各地乃至全球的优秀学子和科研人才来到广安,形成一个高智力人群的生态圈。
- 科研创新引擎: 顶级大学的科研实力,能直接带动地方的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诞生新的技术和产业。
- 城市品牌升级: 一所名牌大学,就是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能极大地提升广安的城市形象和软实力,让更多人重新认识这座城市。
- 文化氛围涵养: 大学是文化的摇篮,它的存在,能让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变得更加浓厚,更具活力和包容性。想想看,每年秋天,大学新生们背着行囊涌入广安,那该是怎样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啊!
不过,这事儿吧,听起来美好,实现起来却异常艰难。建一个大学校区,不是搭几栋教学楼那么简单,它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高质量的师资引进、先进的教学设施,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和发展规划,不能仅仅是挂个牌子、摆个样子。毕竟,高校的布局和发展,是国家层面统筹考虑的大战略,涉及方方面面的协调与博弈。所以,虽然我们满怀期待,但也得保持一份冷静和理性。它还在规划中,具体什么时候能瓜熟蒂落,谁也说不准。但这份期待,本身就是广安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我觉得,广安发展高等教育,不能光盯着“名牌大学分校区”这条路。它应该更加务实,也更具前瞻性。
第一,要继续做强做优广安职业技术学院。这所学院的定位,我觉得可以更宽广一些。比如,能不能加强与地方产业的深度融合,直接开设订单式培养班,或者设立更多符合本地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新专业?能不能提升师资水平,吸引更多高学历、高技能的老师?甚至,能不能考虑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探索一些更高层次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让那些从职院毕业的学生,有机会在家门口继续深造,拿到本科学位,这对于他们的职业发展,将是巨大的助力。
第二,可以探索多方合作办学的模式。比如,与成都、重庆的大学签订更紧密的战略合作协议,不光是挂牌实习基地,而是可以共同建设一些研究中心,或者联合培养研究生。也可以引入一些非全日制、成人教育的资源,满足那些在职人员继续学习、提升学历的需求。毕竟,终身学习才是时代趋势。
第三,要着力改善城市环境和人才政策。大学的吸引力,不仅仅在于校舍有多漂亮,更在于它所处的城市,能否提供一个宜居宜业、充满活力的环境。教育、医疗、交通、文化娱乐,这些都是留住人才的关键。如果广安能够提供更多有吸引力的就业岗位,出台更优惠的人才落户、购房、子女入学政策,甚至为毕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扶持,那么,就算没有“清华北大广安分校”,也能吸引和留住更多优秀的人才。
广安的教育,就像这片土地一样,有着它独特的韧性与潜力。虽然目前没有高耸入云的“大学森林”,但它有脚踏实地的职业教育,有对未来教育高地的坚定渴望。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政策的不断优化,广安的教育版图,一定能描绘出更加绚丽的色彩。它可能不会成为另一个成都或重庆,但它一定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教育发展之路。而我们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也将持续关注并为之努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