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莆田大学,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那片依山傍海的校园,还有那些红砖黛瓦、古朴又现代的建筑群。它究竟“有”些什么呢?这问题问得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因为它所拥有的,可不仅仅是几栋教学楼、几个专业那么简单啊!
如果你要问它“有”什么,那首先,它有的是一份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这是任何一所高校都难以完全复制的。莆田,这座被誉为“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城市,本身就自带一股子书卷气和烟火气。而莆田大学,就坐落在这片土地上,自然而然地浸润了当地的妈祖文化、南少林武术、莆仙戏以及精细的传统工艺。你走在校园里,时不时就能看到一些带有闽南建筑特色的廊桥、亭台,甚至某些雕塑、壁画,都透着一股子地方韵味。这种文化上的滋养,是骨子里带来的,不光是课程里教的那些,更多的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我敢说,很多学生毕业后,即便离开了莆田,身上那股子温润又带点韧劲的莆田气质,多多少少都会保留下来。这就是莆大给你的,一种无形的文化烙印。
其次,它有的是一份难得的务实精神和应用导向。别看它不是什么“985”、“211”,但人家在自己的领域里,那是相当扎实。莆田这座城市,产业特色非常鲜明,鞋服产业、医疗健康、工艺美术,这些都是响当当的名片。莆田大学呢,就很聪明地把自己的学科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你看它那些王牌专业,比如临床医学、护理学、制药工程,这都是当年莆田学院和莆田医学院合并后留下的“家底”,基础好得很。尤其是医学类,那可是出了不少人才的。还有,跟莆田的鞋服产业挂钩的轻化工程、纺织工程,以及与工艺美术相关的艺术设计专业,这些可不是随便开开的,是真的为地方输送了大量急需的专业人才。很多学生一毕业,就能在当地找到对口的工作,甚至是直接参与到地方龙头企业的研发和管理中去。这说明什么?说明它不是那种“阳春白雪”式的大学,而是真正培养“能干事、干实事”的大学。这种接地气的教学理念,我觉得比那些动辄谈“高精尖”却脱离实际的大学,要更有生命力。
再来说说它有的,是那一股子充满活力的青春气息和不懈的奋斗精神。你去莆田大学的田径场看看,傍晚时分,那是真热闹!学生们跑啊、跳啊,汗水和笑声混杂在一起,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图书馆里,总是座无虚席,尤其期末考试那阵子,为了抢个座位,得靠“手速”和“人品”。这些画面,不就是大学最美好的样子吗?学校这些年发展很快,教学楼、实验设备都在不断更新,宿舍条件也在持续改善。我记得有一次去,看到他们新建的体育馆,哇,那叫一个气派!这背后,是学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老师们除了日常教学科研,也得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操心;学生们呢,除了学习,还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志愿服务,为学校赢得荣誉。这种向上生长的力量,是莆大最宝贵的财富。
它还有什么?嗯,它有那份独特的人文关怀和师生情谊。莆田人嘛,重情重义是出了名的。在莆田大学,师生关系我觉得普遍比较融洽。老师们不会摆架子,很多都是从教多年的老教师,经验丰富,对学生那是真心实意的关爱。学生有什么困惑,学习上的、生活上的,去问老师,他们都会耐心解答。校园里那些绿树成荫的小径、湖畔的石凳,都是学生和老师聊天、交流的好地方。每年毕业季,很多学生和老师离别时,那场面真是感人,不是那种例行公事,而是发自内心的不舍。这种温情,让大学生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更是一种人格的熏陶,情感的滋养。
当然,如果非要说它“有”什么不足,或许是它在全国的知名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或者说,在一些基础学科、交叉学科的投入上,可能还需要更多资源。毕竟,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竞争是异常激烈的。但即便如此,莆田大学依然在努力,在不断探索自己的发展路径。它没有盲目跟风,而是立足自身优势,深耕细作。这种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步伐,我觉得才是它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总而言之,莆田大学“有”的,远不止一块地、几栋楼、几千学生。它有的是一份扎根地方的自信与担当,一份传承文化的执着与创新,一份培养人才的务实与匠心,更有一股子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青春不悔的奋斗印记。它就像莆田这座城市一样,可能不张扬,但却充满了内在的生命力,值得你用心去感受,去发现。这所大学,它就像一位淳朴而有内涵的朋友,等你走近,你会发现它的可爱,它的可贵。真的,别看它只是莆田大学,它身上承载的,是无数年轻人的梦想,是这片土地的希望,也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哲学和人生态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