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我说,这大学生的电视剧啊,还真不少,形形色色,能把你的青春期回忆或憧憬,一箩筐地给你拎出来,摊在你眼前。你想看那种写实到骨子里的,有《一起同过窗》;想看甜到掉牙,让人重拾少女心的,有《微微一笑很倾城》、《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稍微现实点,带点社会初体验的挣扎,还有《二十不惑》、《欢乐颂》(虽然不是纯大学,但初期人物状态很贴近毕业季)。更有像《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这种,虽然主要讲高中,但那种对青春悸动、友谊深厚的描摹,简直就是大学生活的序曲,甚至很多大学生的心态,也带着那么一股子少年气的延续。
说实话,每次提到这些剧,我心里就跟开了个闸似的,各种画面往外涌。大学生活,那可是人生里头一段特别奇妙的光景,你说它完全自由吧,又被学业、绩点、未来像无形的大手推着;你说它规规矩矩吧,又充满了无数的第一次,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第一次异地恋,第一次为了一门课熬通宵,第一次在社团里挑大梁,甚至第一次,发现自己原来可以这么迷茫。所以,大学生的电视剧,恰恰就是抓住了这几个字——“成长”、“迷茫”、“友情”、“爱情”,还有那不确定却又充满希望的“未来”。
拿《一起同过窗》来说吧,这部剧,在许多人心里简直是“白月光”的存在。它没那么多狗血,也没刻意去制造什么高光时刻。它就是把大学里最真实、最琐碎、最不起眼的小事,掰开了揉碎了给你看。宿舍里的卧谈会,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谁喜欢谁,谁又跟谁掰了,熄灯后那种窃窃私语,是每个人大学生活里都曾有过的私密时刻。剧里的人物,没一个完美到像从画里走出来的,他们会自恋,会逃避,会小心眼,会犯傻,会因为一点小事闹别扭,但又会在关键时刻,为了兄弟姐妹两肋插刀。那种群像式的描绘,不偏不倚,让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仿佛就是你隔壁宿舍的张三李四,或者你自己。看剧的时候,你甚至能闻到泡面的味道,听到夜里键盘的敲击声,感受到那些无聊又珍贵的时光。它没有滤镜,没有光环,有的只是生活本来的颜色,所以才显得那么接地气,那么有共鸣。
但要说起“造梦”,那还得是偶像剧那一挂。比如《微微一笑很倾城》,肖奈和贝微微,一个是校草级大神,一个是系花学霸,线上游戏里是侠侣,线下生活中是情侣,这配置,简直把所有女孩子心里那点粉色泡泡都给吹破了天。帅气多金还专一,智商情商双在线,这样的男朋友,哪里找去?这剧一出来,多少人对着电脑屏幕傻笑,甚至跑到网游里去注册个号,幻想着也能遇到自己的“大神”。它不真实吗?当然不真实!现实里的大学,哪有那么多一眼万年的神仙眷侣,更多的,是小心翼翼的暗恋,是磕磕绊绊的试探,是“我爱你你爱他”的狗血三角恋,甚至,是一个人默默地努力,没有爱情的滋润。但这些剧存在的意义,也许就是提供那么一个“避风港”,一个可以短暂逃离现实,沉浸在美好幻想里的空间。它告诉你,青春就应该这样恣意而纯粹,爱情就该这样美好而无暇,尽管你知道,那只是剧本里的设定,是镜头前的魔法。
再往深了说,一些剧集,尤其是近几年出来的,开始触及大学生更深层次的困境。《二十不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不只讲爱情和友情,更多的是关于选择,关于迷茫。毕业季的就业压力,实习期的职场倾轧,家庭和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无形评判,都一股脑儿地砸向这群刚刚成年的年轻人。有的为了金钱和地位而奋斗,有的为了梦想而坚守,有的则在反复试错中寻找方向。剧中的角色,会因为一份糟糕的实习而哭泣,会因为一次不公的对待而愤怒,也会为了争取一个机会而拼尽全力。这远比单纯的校园恋爱要沉重得多,但也真实得多。它不再仅仅是告诉你“青春很美”,而是告诉你,青春,也意味着阵痛,意味着你要开始学会独自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开始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买单。
然而,我常常觉得,这些剧集在展现大学生生活时,总还是差点儿意思。比如,学业上的压力,除了期末考前的突击,很少有剧真正深入地去描绘大学生为了学业,为了科研项目,为了毕业论文,那种废寝忘食甚至精神崩溃的状态。还有,心理健康问题,这在当今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普遍,焦虑、抑郁、社交恐惧,这些隐形的伤痕,在大多数剧中都鲜有提及,或者只是一带而过,不够深入剖析。大家都在追求高光时刻,追求戏剧冲突,却往往忽略了大学生内心深处那种细微却绵长的挣扎。
或许,这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一方面,我们渴望在屏幕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那些似曾相识的场景,找到共鸣,获得慰藉;另一方面,我们也期待它们能提供一种超越性,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期许,甚至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路径指引。毕竟,那些在宿舍里对着屏幕流泪、欢笑的日子,那些和朋友们手舞足蹈、无拘无束的青春,最终都会成为我们记忆深处最宝贵的财富。
所以,大学生的电视剧,它不仅仅是电视剧,它更像是一个时光机,带你回到那个朝气蓬勃、懵懂未知又充满无限可能的年纪。它是一面镜子,映照着青春的五光十色;也是一扇窗,让你得以窥见他人的人生片段。无论是理想化的浪漫,还是赤裸裸的现实,这些剧集都在以它们自己的方式,记录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成长足迹。它们或许有失真,有偏颇,但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属于大学生的影像世界,一个让人唏嘘、回味,甚至热泪盈眶的青春图景。而我们,作为观众,也就在这光影交错间,重新体验着那些“不惑”与“惑”并存的美好时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