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哪些大学开学了,这问题,问得可巧。其实吧,绝大部分高校,尤其是咱们国内那些响当当的、名不见经传的,都基本遵循着一套不成文的规矩:秋季学期的开学季,大多集中在八月底到九月初。你要非得问具体哪一所哪一天,那真是说不完的细枝末节,毕竟每个学校的校历都藏着自己的小秘密。但大体上,从炎夏尾巴尖儿到初秋凉意起,就是全国大学校园重新热闹起来的时候了。比如清华、北大、复旦、上交这些顶尖学府,往年惯例,新生报到总是抢在老生前面几天,大约在八月下旬;而老生呢,通常在九月伊始,带着假期里攒足的倦怠或热情,慢悠悠地踏进校门。其他地方院校,也八九不离十,不会偏离这个大框架太远。
我呀,最近就一直在刷朋友圈,看那些大学新生、老生们陆陆续续地“晒开学”。那景象,真是比过年还热闹。你说,平时空空荡荡的大学城,这几天突然就活了,人影幢幢,带着行李箱的,背着大包小包的,拖家带口的,三五成群的。空气里都带着一股子新鲜劲儿,还有点樟脑丸和新被子的混合味道,这是只有开学季才能闻到的专属味道,特别上头。
我一直觉得,开学啊,就是一场大型的告别与重逢的戏码,每年都在上演,却从不令人厌倦。你瞧,火车站、高铁站,甚至是那些长途客运站,最近都成了临时的“亲情码头”。一个个青涩的面孔,眼里写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未知的忐忑。家长们呢,一边帮着孩子搬运沉甸甸的行李,一边絮絮叨叨地嘱咐着“多吃点饭,别熬夜,照顾好自己”。那背影啊,目送着孩子走进校园深处,直到消失不见,才一步三回头地,带着些许失落和更多骄傲,慢慢离去。这种画面,每年都能把我给看湿了眼眶。
当然,开学也分好多种。对于大一新生来说,这可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礼。离开了父母羽翼的庇护,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独立生活。他们会经历人生中第一次的集体生活——军训。那炙热的阳光下,整齐的步伐,嘹亮的口号,一个个从散漫个体磨砺成初步具备团队意识的集体。你看他们,从最开始的抱怨连连,到后来的乐在其中,甚至和教官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这都是大学生涯里弥足珍贵的记忆。军训结束后,紧接着就是五花八门的社团招新、各种迎新晚会,把整个校园气氛推向高潮。那时候的他们,眼睛里是闪光的,对什么都好奇,对什么都想尝试,那种蓬勃的生命力,简直要溢出来。
而对老生们来说,开学就没那么“隆重”了。他们大多是轻车熟路,拎着个包就回来了。宿舍里,熟悉的床铺、熟悉的味道,可能还带着点儿假期里被单晒过的阳光味。见面就是各种吐槽假期的趣事,或者抱怨下学期又要面对的“大魔王”教授和那些“秃头”的专业课。但那种久别重逢的兄弟情、姐妹谊,是任何假期都冲淡不了的。他们不再是新生那种小心翼翼的模样,骨子里透着一股子“主场”的自在和熟稔。图书馆里,自习室里,很快就能看到他们熟悉的背影,埋头苦读,或者为了某个项目、某个比赛,热火朝天地讨论着。
有些专业或者学院,开学时间还会有些微差别。比如医学院的同学们,可能会因为实习或者特定的专业课程安排,稍微早一点或者晚一点。艺术类院校呢,往往在九月中旬才会迎来大部分学生,因为他们的招生和录取过程相对特殊,或者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入学前的准备。再比如一些科研院所、研究生部,他们的开学流程可能更加个性化,有的甚至可以做到“随到随学”或者按课题组进度入组。所以,笼统地说“哪些大学开学了”,其实是一个动态的、多样化的答案。
但无论早晚,无论具体哪一天,开学这个词,它本身就带着一种魔力。它意味着告别,告别一段自由散漫的时光,告别家里的温馨港湾;它更意味着开始,开始一段全新的学习旅程,开始一段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大学生活。每一次开学,都是一次蜕变,都是一次成长。校园里那些鲜活的面孔,那些闪烁着求知欲的眼神,那些为梦想而奋斗的身影,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最美的画卷。你站在校园门口,看着一拨又一拨的年轻人,像潮水般涌入这座知识的殿堂,心里会不由自主地感慨,这不就是咱们这个社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最好体现吗?每年如此,周而复始,却又年年不同,每次都充满着新的希望和可能。这就是开学的魅力,它永远不会过时,永远充满活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