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奉贤的大学啊,那可真是掰着指头都数不过来,尤其这几年,眼看着它们像雨后春笋似的,一茬接一茬地扎根下来,把原本有些空旷、农田遍布的南上海,一下子就给撑起了几分书卷气。你说,这地儿,从前多安静啊,一到晚上黑漆漆的,除了蛙声一片,哪有这么多年轻人的欢声笑语?可现在呢,华灯初上,大学城里,各种小吃摊儿,咖啡馆儿,人流熙熙攘攘,跟市中心也没差多少了。
具体到是哪几所?嘿,你别急,容我慢慢道来。首先,那最显眼的,规模最大的,恐怕就是上海师范大学的奉贤校区了。这校区,说句实在的,比徐汇的本部还大,简直就是个独立的小镇。我记得头一回去,车子开在校园里,那叫一个宽敞,绿化好得没话说,春天桂花香得人直犯晕,秋天梧桐叶子一落,铺得满地金黄,美得不像话。多少个周末,我跑去那儿的图书馆晃悠,蹭蹭他们的校园食堂,那里的桂花糕,软糯香甜,简直绝了!据说他们学校,现在师范类的专业是重头戏,培养了上海乃至全国多少优秀教师啊。你想想,一群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这里学习,成长,未来是要站在讲台上发光发热的,那份责任感,那份活力,是实实在在能感受到的。
紧挨着师大,或者说,就在不远处,还坐落着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这名字一听,就知道走的是实用路线。不像有些学校,总给人感觉高高在上,搞理论研究多一些,应用技术大学呢,那就是实打实地培养高技能人才。据说他们学校的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专业,那在全国都是响当当的,独一份儿!我有个朋友的孩子就在那儿读,每次聊天都说,学校里各种实验室,实践基地,设备那叫一个齐全,学生们动手能力特别强。这不正是咱们社会现在最需要的吗?那些能把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生产力的,才是真本事!工程、技术、实用,这些词儿,简直就是他们的DNA。
再往南边走一点点,或者说,换个方向,你还会看到上海电机学院。这名字可太直接了,一听就知道跟机械、电力这些硬核专业脱不了干系。说起来,我有个老同学就在那儿教书,他跟我吐槽过,说学生们对各种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简直是痴迷,没事儿就泡在实训车间里,搞得一身油污也乐此不疲。这不就是我们国家工业强国的希望所在吗?奉贤能有这么一所学校,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对于整个区域的产业升级,甚至于长三角的智能制造产业带,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你别看它名字里带着“电机”二字,听着有点老派,可人家走的可是最前沿的智能制造路子,未来可期啊。
当然了,除了这些,还有上海健康医学院的南苑校区,这名字就透着股生机勃勃。尤其这两年,疫情一出,医疗、健康领域的专业和人才,那简直成了社会的“香饽饽”。有多少年轻人,怀揣着救死扶伤的理想,涌入这所学府?想象一下,未来医院里那些细致入微、体贴入微的医护人员,可能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他们身上那种医者仁心,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培养,想想都觉得温暖。这所学校,在奉贤的存在,不仅仅是多了一座大学,更是为整个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了,差点忘了上海商学院的奉贤校区。作为一座国际大都市,金融、贸易、商业管理这些专业,那可是上海的血脉。商学院的落户,无疑是为奉贤增添了一抹浓厚的现代商业气息。别以为学生们整天只知道埋头书本,商学院的学生可是最活跃的,各种创业实践、商业模拟,你走到校园附近,都能感受到那种市场经济的脉动。他们毕业后,很多人会直接投身到上海乃至全国的商业前沿,成为未来的企业家、管理者。
其实,除了这些大家伙,奉贤还有一些职业院校,比如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什么的,虽然不是本科,但它们在各自的领域里,也为奉贤,为上海,输送着大量应用型人才。这些学校加起来,真的是让奉贤从一个曾经的“大农村”,摇身一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学城。
这大学城啊,它不仅仅是几栋教学楼,几片操场那么简单。你想啊,数万名年轻学子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奉贤的面貌。原先的村庄,渐渐被各种商业街区、青年公寓、创意园区所取代。各种美食,从麻辣烫到小龙虾,从咖啡馆到奶茶店,应有尽有。夜幕降临,那些篮球场、足球场上,灯火通明,荷尔蒙和汗水交织在一起,那份青春的喧嚣,简直能冲破天际。奉贤的交通也跟着大变样,地铁5号线延长线直通奉贤,公交线路密密麻麻,甚至连共享单车都成了大学城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当然了,凡事有利有弊。一下子涌入这么多人口,对当地的交通、住房、市政管理无疑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曾经的悠闲和宁静,或许已经被车水马龙的喧嚣所取代。但要我说,这种变化,是带着勃勃生机的。它意味着未来、希望、活力。奉贤不再仅仅是上海的后花园,它正在成为一个充满创新、充满可能性的教育高地和人才摇篮。每一次我开车经过金海公路,望向那些崭新的教学楼,看到那些年轻的面孔,总会觉得,这片土地,正因为这些大学,这些学生,而变得越来越有滋味,越来越有奔头。奉贤的大学,它们不只是一个名字,它们是奉贤的过去,现在,更是不可限量、充满想象的未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