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南京啊,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那股子旧旧的、又透着灵气的劲儿。六朝古都嘛,随处可见历史的影子,梧桐树下走一走,感觉都能听到过去的低语。尤其那几所学校,像是南京的心脏,噗噗跳着,给这座古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年轻血液和智慧。要说国家层面盖章、顶尖儿的那一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985工程大学,咱们南京,实打实的就是那两块招牌响当当,没别的花哨:一个是南京大学,一个是东南大学。
就这两所,撑起了南京在全国高等教育里的地位,说是金字招牌一点儿不夸张。
南大,南京大学。哎呀,说南大,那感觉就像是提到了一个老派的学者,穿着长衫,温文尔雅,但骨子里透着一股子锐气。它可是真真正正的百年名校,前身能追溯到三江师范学堂,一路走来,名字变了好几次,但那份儿学术底蕴,那份儿气场,愣是没散过。你在鼓楼校区走一圈儿,那感觉太特别了。老建筑,爬满了藤蔓的墙壁,郁郁葱葱的大树,还有那些走在路上、步履匆匆或是在树下看书的学生们,都带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南大特有的气质——怎么说呢,有点儿清高?有点儿书卷气?反正就是跟别的地方不一样。
南大强在哪儿?你说什么强?感觉都挺强的。尤其是文科、理科那些基础学科,那真是压箱底的宝贝。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历史、中文……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全国响当当的。听人说南大的学生特别扎实,基本功练得贼溜。而且南大那种自由的学术氛围,好像是刻在基因里的,鼓励你天马行空地想,鼓励你挑战权威。你说现在大部分专业都搬去了仙林校区?是啊,仙林那边新得很,设施肯定更好,更大气,不像鼓楼这边挤挤挨压的,但老一辈儿的南大人,心里头最深的牵挂,怕还是那个藏在市中心、有点儿挤、有点儿旧,但满是故事的鼓楼校园吧。有时候路过鼓楼,看着那些老楼,总会想,当年那些大师们,就是在这里,一边在梧桐树下散步,一边就想出了惊天动地的学问。那画面感,绝了。
再说说东大,东南大学。东大跟南大是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历史上有过分分合合,现在虽然是两家,但总觉得像是一对儿亲兄弟,各有各的本事。要是说南大是偏“文”偏“理”的学者,那东大给我的感觉就是个实干家,一个技艺精湛的工程师,或者是个眼里有光的建筑师。
东大的强项,那是明摆着的:工科!建筑、土木、交通、电子、信息、机械……这些领域,东大在国内那是数一数二的。尤其是建筑学,四牌楼校区那个老的工学院大楼,简直就是东大的标志,漂亮得不像话,站在那里,你能感受到那种厚重的历史感和蓬勃的创造力。听好多建筑系的人说,能在四牌楼学习,哪怕再辛苦都值了,那种环境熏陶,太难得了。
跟南大一样,东大大部分学院也搬到了九龙湖校区。九龙湖那边儿大得呀,气派!湖光山色都有了,校园规划得也特别现代,各种实验室、教学楼、图书馆,看着就觉得是搞大科研、培养大国工匠的地方。但每次想到东大,脑子里先蹦出来的还是四牌楼,还是那个老校园,还是那栋充满传奇色彩的中央大学老图书馆。东大的学生,我接触过一些,感觉他们身上有股子韧劲儿,特别能吃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超强。他们不是那种只会在象牙塔里琢磨理论的人,是能把图纸变成现实,能把设想变成产品的实干派。
话说回来,南京城里这两所985,各自有各自的精彩,也无形中给这座城市增加了许多色彩。你在地铁上、公交上、咖啡馆里,时不时就能看到背着印有南大或者东大logo书包的学生,或者听到他们讨论课程、项目。那种感觉,就是这座城市特有的生机。
而且啊,这两所学校的学生,虽然学术上可能较较劲儿,但生活里也都扎根在这座城里。他们会在新街口逛街,会去夫子庙感受热闹,会在玄武湖边跑步,会在明孝陵散步。他们的青春,很大一部分就留在了南京的街头巷尾,留在了那些老旧的图书馆里,留在了实验室深夜亮着的灯光里。
有时候我会想,南大和东大,就像是南京的左脑和右脑。南大负责思考、探索未知,是纯粹的智慧结晶;东大负责建造、实现可能,是把想法变成现实的力量。少了谁都不行,它们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南京高等教育的脊梁。
当然,南京的好大学不止这两所985,还有南航、南理工、南农、南师大……好多好多,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故事。但说到985,就如同聊起金陵的地位,南大和东大,它们不仅仅是两所大学的名字,更是南京这座城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张名片,一份骄傲,也是无数年轻学子心中的梦想之地。它们在那里,静静地,又充满活力地,吸收着历史的养分,也向未来输送着智慧和人才。每次经过它们校园,心里都忍不住会泛起一丝敬意,还有一点点说不出的、属于这座城市的、属于求知者的浪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