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重庆合川有啥大学,掰着指头数数,主要那几所嘛,大家一说起来,多半想到的就是那几个名字,像什么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那个名字老长了;还有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这个校园据说搞得挺有特色;再就是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当然,还有一些高职类的,比如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啥的,也是合川的高等教育一份子。西南大学呢,虽然主校区在北碚,但它那个荣昌校区跟合川的历史渊源可深着呢,早年有些系部啥的就在合川,不过现在提到合川的大学,大家主要还是聚焦前面这几所。
说实话,合川这个地方,不像沙坪坝或者大学城那边高校那么扎堆,它是个沿着嘉陵江慢慢铺开的小城,节奏相对没那么快。把大学放在这里,感觉就有点不一样。不是那种一眼望去全是校门、书店、打印店的大学城景象,而是在城市边缘,或者某个开发区里,悄悄地撑起一片属于年轻人的天地。
就拿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来说吧。名字听着就挺洋气的,“涉外商贸”,听起来好像跟国际贸易、外语啥的沾边特多。这学校具体位置在哪片儿?好像是在草街那边?记不太清了,但印象里挺大片的。校园环境怎么样?你去过吗?我没进去仔细逛过,就路过几次,感觉规规矩矩的,该有的都有。但那个“涉外”到底有多“涉外”,是不是真的培养出很多跟国际打交道的人才,还是名字听着好听,这个我就不好说了,得里面的学生才最有发言权。不过,光是这个名字,就给学校定了个调,感觉学生应该都挺注重形象,走在路上是不是都带点商务范儿?嘿嘿,瞎猜的。但不管怎么说,一个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几万学生住在这里,吃在这里,学在这里,这所学校对合川草街那一片的影响肯定是巨大的,带来了人流,带来了消费,也带来了年轻的活力。
然后说说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这个名字听着就跟技术有点关系,“邮电”嘛。但更吸引人的是啥?是它那个有点“魔幻”的校园设计!听说里面有欧式建筑?搞得跟个城堡似的?还有啥塔?之前看网上有人晒照片,确实不像一般的大学校园,倒像是个旅游景点。你说这是不是故意的?为了吸引生源还是为了让学生感觉生活在童话里?这个设计,肯定让它在合川的大学里独树一帜,甚至在整个重庆高校里都算个另类。学生住在这里,每天看到的都是这种风格的建筑,会不会感觉自己穿越了?或者潜移默化地受影响?这所学校的学生给我的感觉,可能相对比较外向,喜欢新鲜事物,毕竟生活在这么一个非典型的校园里,想不特别都难吧。而且邮电类的专业,听着就跟互联网、通信啥的紧密相连,感觉这里的学生应该都挺赶潮流的。
再来瞧瞧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这个名字就比较抽象了,“人文”加上“科技”,听起来啥都沾点。文科理科都有?还是想走交叉融合的路子?这学校位置在哪儿?离前面那两所近不近?印象里,好像这几所大学都在合川不同的方向上,没有特别集中的感觉,不像大学城那样,走几步就是另一所学校。人文科技学院嘛,这个名字取得,让人脑子里冒出各种想象。是不是学生里既有那种捧着线装书摇头晃脑的,也有那种抱着笔记本敲代码的?校园风格呢?是朴实型的,还是也搞了点什么特色?我对这所学校了解相对少一点,但光凭名字,就觉得它挺有意思,试图把两个看似不搭边的概念揉一块儿。这里的学生,是不是思维都比较开阔?能文能武?哈哈,又是瞎猜。但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气质,人文科技学院肯定也有它独特的地方。
除了这几所本科的,合川还有些高职院校,比如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听名字就知道,专业方向很明确,跟水利、电力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很实用!还有重庆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这个名字更泛一些,应用技术嘛,感觉啥技能都有可能教。高职院校的学生,跟本科院校的学生不太一样,他们很多可能更早就确定了职业方向,学习的目的性更强,就是为了掌握一门技术,毕业了好找工作。他们的校园环境呢?也许没有本科院校那么多的图书馆、实验室、大草坪,但实训车间、操作台肯定少不了,那才是他们挥洒汗水的地方。我脑子里一下就有了画面,那些学生穿着工装,或者戴着安全帽,在模拟现场忙活,学得都是真本事。别看他们是高职,在某些专业领域,他们的技能可能比本科生还扎实呢!他们也是合川高校群体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给社会输送着各种技术人才。
把这几所大学放在一起看,它们共同构成了合川的高等教育图景。虽然没有那些全国知名的顶尖大学,但它们扎根在合川这片土地上,服务着区域发展,也承载着成千上万年轻人的梦想。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这里就是他们的“大学城”,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几年。他们可能抱怨学校食堂的饭菜,抱怨校园网速慢,抱怨离市区太远,打个车得花不少钱;但他们也在这里结识了朋友,遇到了喜欢的人,学到了知识,参加了各种社团活动,度过了最无忧无虑、最有活力的青春岁月。
而对于合川这座城市来说呢?这些大学就是源源不断的活力来源。学生带来的消费,老师带来的文化氛围,学校可能还会搞一些产学研合作,对地方经济发展也会有促进作用。虽然合川不是典型的大学城模式,但这些学校散落在不同的区域,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它周边的面貌,催生出新的餐饮店、小卖部、租房需求等等。
我想,每一个在合川这些大学里待过的人,都会对这个地方有自己的感情。可能是抱怨多过喜欢,也可能是带着滤镜觉得一切都好。但不管怎样,那些教室里的灯光,图书馆里翻书的声音,操场上的奔跑声,宿舍楼里的喧闹,都构成了他们青春的回忆底色,也融入了合川这座城市的记忆里。这些学校,就像是青春的驿站,送走一批批毕业生,又迎来一批批新生,周而复始,给这个有点安静的江边小城,注入了一股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它们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存在,而是实实在在,就在那里,伴着合川的江风,陪着学生们成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