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的大学?呵,要说这个话题啊,绕来绕去,第一个名字准能脱口而出:九江学院!没错,就是它。在九江本地人,或者哪怕是周边县市的人心里,提起九江的高等学府,这个名字的分量可不轻。它就像是九江这座城的一张名片,尤其是在教育这块儿。
你问我在九江学院读书是啥体验?我不是在那儿上的,但我有些朋友、同学去了。听他们说,也自己去看过几次。那感觉怎么形容呢?挺舒服的。校园挺大的,绿化做得真不错,春夏的时候,满眼都是绿,心情都会跟着亮堂起来。尤其喜欢它那个地理位置,鄱阳湖就在不远,风从湖面吹过来,带着点湿润的、属于水的气息。往远处看,隐隐约约还能看到庐山的山影。你想啊,在一所大学里,抬头能见山,低头能见湖(虽然湖面大到不一定在你脚下),这种环境多难得!不像有些学校,被钢筋水泥的大楼围得严严实实。
九江学院,说起来占地面积不小。好几个校区散落在城里,但主校区那个地方,感觉是承载了最多回忆和故事的。教学楼、实验楼一栋栋的,有老旧一点的,也有新建的,混搭着,就像学校的历史一样,新老交织。图书馆挺大的,以前考试周的时候,那叫一个人山人海,占座儿都得赶早。想想那时候,捧着书,窗外可能是阳光正好,或者细雨绵绵,心里装着的,除了眼前的知识点,还有对未来的忐忑和憧憬。宿舍楼里,那更是另一个小世界,多少深夜卧谈会,多少鸡毛蒜皮的争执,多少互相打气加油的时刻,都发生在那方寸之间。楼下小卖部买个泡面,食堂阿姨手抖打菜,都是组成大学生活最真实、最鲜活的碎片。真挺让人怀念的。
在九江学院,感觉时间能稍微慢一点。不是说学生不努力不学习啊,是那种整体的节奏。早上能看到很多学生匆匆忙忙往教学楼赶,为了不迟到,手里可能还啃着个包子。中午食堂里挤得热火朝天,大家为了那几块红烧肉拼手速。下午图书馆里安安静静的,很多人一头扎进去就是几个小时。傍晚操场上跑跑步、打打球,释放一下精力。晚上呢,那可就丰富了,社团活动、讲座、自习、或者干脆约着去校外觅食、逛街。这就是大学生活最生动的部分,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小小的烦恼。
而且啊,九江学院的学生,地理位置优势太明显了。想散心了,骑个自行车或者坐个公交,没多远就能到鄱阳湖边上吹吹风,看看日落。心情好了,或者来了外地的朋友,周末就可以约着去庐山爬爬山,感受一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此山中”的意境。这种学习之余能随时亲近自然的感觉,在很多大城市的大学里是体会不到的。它让你的大学生活,不光是在书本和课堂里,还浸润着九江的山水气息。
学校里还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文学社、街舞社、轮滑社、各种兴趣小组……五花八门的。我觉得这些社团特别重要,它是学生除了专业学习之外,探索自我、结识朋友、挥洒青春的舞台。多少人在社团里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爱好或者目标去努力?那些彩排的夜晚,那些活动的现场,那些因为共同付出而产生的深厚情谊,都是青春最宝贵的财富。
说起来,九江学院的学生可给九江这座城市带来了不少生气。你想想,每年的新生入学,暑假寒假放假,还有平时的周末、节假日,学生的流动,他们的消费,他们带来的新的思潮和文化,都在无形中影响着这座城市。学校周边的小吃街、文具店、打印店、网吧、奶茶店,很多都是围绕着学生的需求发展起来的。甚至可以说,九江城市里很大一部分的青春活力,就是从九江学院里“溢散”出来的。他们是九江这座城最年轻的居民群体。
有没有别的呢?嗯,硬要掰扯,可能还有些专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什么的,规模也都不小,比如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名头也挺响的,培养了很多技术性人才。这些也算是九江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但是,如果笼统地说“大学”,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或者说地位最突出的,肯定还是九江学院。它是一所综合性的本科院校,承载了更多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功能和形象。
我有个朋友,当年就在九江学院上的学。她每次聊起在九江的时光,眼睛里都有光。她说最难忘的是夏天的傍晚,跟宿舍姐妹一起去湖边散步,看着晚霞把天空染成各种颜色,听着湖水拍打岸边的声音,什么烦恼都没了。还有学校里的那条樱花大道,春天开花的时候美得不像话,所有人都跑去拍照。这些听着都很小很日常,但加起来,就构成了她那段独一无二的青春记忆,跟九江这座城紧紧绑在一起。
所以啊,“九江有哪些大学”这个问题,答案看似简单,但背后连着的是很多人的故事,是一座城市的教育图景,更是无数年轻人在九江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追逐梦想的青春画卷。九江学院,是这幅画卷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在那里,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九江学子的成长,也跟九江这座城一起,呼吸,生长。它的存在,让九江不仅仅是一座山水名城,更是一座有着高等教育根基、充满年轻气息的城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