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说到师范,这名字绝对是绕不开的,多少人心中的顶尖学府梦。还有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跟北师大并称,都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里的佼佼者。这两所,感觉已经不仅仅是培养老师那么简单了,更像是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只不过骨子里透着一股子浓浓的教育人文气息。他们的教育学、心理学、中文、历史这些学科,那都是全国顶尖的,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进学校当老师,去搞科研、进教育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甚至跨界发展的都不少。
再往下数,有一批国家部属师范大学,它们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东北的东北师范大学,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西安的陕西师范大学,以及重庆的西南大学(虽然西南大学是个综合性大学,但它的师范教育非常强,是六所部属师范之一)。提起这几所,很多人脑子里会立马蹦出“公费师范生”这几个字。当年这政策一出,吸引了无数学生,特别是农村或者中西部地区的优秀学子。考上这几所的公费师范生,四年学费全免,还有生活补助,毕业后按协议去指定区域的中小学任教至少六年。这政策,有人觉得是天上掉馅饼,解决了后顾之忧;也有人觉得是一种束缚,把自己的未来早早地“绑定”了。我有个发小,当年成绩超好,去了东北师大读了公费,现在在家乡的重点中学教物理,过得挺安稳的,但他时不时也会开玩笑说,如果当年没签这个约,也许会去闯闯别的行业。这就是人生啊,每一个选择都有它的代价和收获。
除了这些部属的,每个省份基本都有那么一两所甚至更多的地方重点师范大学,它们可能是省属的,但在区域内的影响力绝对是杠杠的。比如首都的首都师范大学,南京的南京师范大学,杭州的杭州师范大学,长沙的湖南师范大学,广州的华南师范大学,济南的山东师范大学,成都的四川师范大学……我的天,要真细数起来,怕是能列个长长的名单。这些学校,它们更贴近地方基础教育的需求,为当地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的教师资源。他们的毕业生,很多都成为了当地中小学的骨干力量,甚至校长。我高中那个语文老师,特别有才气,讲课引经据典,就是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他身上那种温文尔雅又带着点理想主义的气质,我总觉得跟他在南师大受的熏陶有关。地方师范大学,可能没有北师大、华师大那种全国性的“星光”,但在各自的省份,它们就是教育界的“定海神针”。
还有一些普通师范学院或者综合性大学里的师范学院/系,它们也是师范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能名气没那么大,但数量庞大,培养了更广阔层面的教师群体。我们老家那边的县城中学老师,很多都是省里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的。他们也许没有耀眼的学历光环,但在三尺讲台上,用最朴实的方式传递知识,用真心去关爱每一个孩子。有时候想想,教育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热爱,是耐心,是责任感。这些东西,不是名校的专属,很多普通师范院校的学生身上也有,甚至更纯粹。
说起来,师范大学的专业也挺多样的,不光是语数外、物化生这些基础学科,还有教育学、心理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甚至艺术、体育类的师范专业。你别以为体育学院就只会培养运动员教练员,很多体育学院有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就是中小学的体育老师;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也有相应的师范方向,毕业了就是学校的艺术老师。这些细分的师范专业,培养的是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的教育工作者,门道可深了。
在师范大学里读书是什么感觉?我去几个师范大学朋友那里玩过几次,感觉校园氛围跟综合性大学还是有点不一样。图书馆里,讨论的声音可能没那么多,但埋头看书的人更多;自习室里,刷题的少了,研究教案、教育心理学案例的多了;社团活动里,教育类的实践、支教类的活动特别受欢迎。感觉大家骨子里都带着一股“要做园丁”的使命感(当然,也有不少是冲着稳定就业去的)。老师们呢,很多都是专注于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专家,他们讲课的方式,有时候感觉就是自带“未来老师”的示范效应。
当然,读师范也不意味着一定就得去学校当老师。现在教育行业产业链这么长,培训机构、教育科技公司、出版社、教育研究机构,都需要懂教育、懂孩子的人才。甚至有很多师范毕业生转行去了完全不相关的领域,因为他们在师范大学里学到的,除了专业知识,还有沟通、组织、表达、以及理解“人”的底层能力,这些在哪里都能派上用场。
话说回来,现在当老师,压力真不小。不只是教书育人,还得面对各种非教学任务,比如填不完的表格、应付各种检查、处理越来越复杂的家校关系。网络上关于老师的争议也挺多。所以,选师范,光凭一腔热血可能不够,还得有点心理准备,知道这职业的挑战在哪。但反过来说,如果真的热爱教育,热爱孩子,这个职业带来的成就感,也是其他很多行业难以比拟的。看着自己带的学生一点点进步,那种感觉,应该很棒吧。
所以,“师范大学有哪些”这个问题,表面上是问学校名单,其实背后牵扯的是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方向,甚至是我们社会对下一代教育的投入和期望。这些学校,不管它在哪个城市,叫什么名字,都在默默地为我们国家的未来输送着最重要的人才——那些愿意站在讲台上,用知识和爱去点亮孩子眼睛的人。而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或许也该多给他们一些理解和支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