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桂林,脑子里是不是立马跳出“山水甲天下”那几个字?对,没错,那山、那水,漓江上的竹筏,遇龙河边的稻田,美得不像话。可除了风景,这座城市还有别的东西,藏在那些高高低低的楼宇里,藏在年轻人的笑脸和书本里——那就是大学。别以为桂林只有山水,它可是个有“文化”底子的地方,高校可不少。
真要掰着指头数,桂林几所叫得上号的大学是啥?嗯,排在前面的肯定有 广西师范大学,这可是个老字号了,底蕴深厚。然后是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近几年发展势头很猛,理工科的招牌亮得很。还有 桂林理工大学,也是个老牌理工院校。当然,还有专业的 桂林医学院 和特色鲜明的 桂林旅游学院。这几个,大概是桂林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了吧。
先说说 广西师范大学 吧。唉呀,说师大,那得拆开来说。它不是一坨都在一个地方的,人家玩的是“多校区”模式。最出名、也最让人觉得有点“神奇”的,估计就是 王城校区 了。想想看,你在明朝靖江王的府邸里上学!那感觉是不是有点穿越?每天上学就是进景区,独秀峰就在眼皮子底下,游客在你身边晃悠,你背着书包、夹着书本,是不是觉得自己自带光环?这个校区小巧精致,古树参天,人文气息扑面而来,走在里面,步子都忍不住放慢了,生怕惊扰了这里的幽静和历史。当然,这个校区以文科为主,很多历史悠久或者偏理论的专业都在这儿。
可师大不止王城,育才校区 才是它更“大众”的面孔吧?相对来说面积大一些,设施也更全,大部分的院系、学生都在这里。那里有图书馆、教学楼、宿舍区,是典型的大学校园模样,充满了青春活力。每天早上,食堂里热气腾腾,教学楼前人来人往,傍晚操场上有人跑步踢球,一切都显得那么日常、那么真实。再往远点,还有个 雁山校区,那是新区了,面积最大,很多新的专业、学院都搬过去了。新区嘛,建筑新,规划也好,但可能就少了一点历史的味道,多了一点现代的“大而全”。师大嘛,给人的感觉就是那种带着点文艺、带着点历史感,又充满了教育者的情怀,培养出来的人,总觉得身上有股温和又坚韧的气质。
再来聊聊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简称“电科”。这所学校,这几年真是肉眼可见地在“崛起”。以前可能没那么受瞩目,但现在,特别是在电子信息、计算机这些领域,名声越来越响。它也有几个校区,尧山校区 应该是新的主战场了,在尧山脚下,空气好,地方大,依山而建,景色也挺不错的。校区里建筑挺现代的,一看就是搞技术的地方,透着股子科技感。屏风校区相对老一点,但也很重要。电科给我的感觉就是,很务实,很拼搏,瞄准了国家的需求和行业的前沿在发力。从那里毕业的学生,感觉都是能直接上手干活儿的技术人才,特别受欢迎。如果你对理工科、对新技术感兴趣,电科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它的校训或者说它的氛围,透着一股子“硬核”劲儿。
然后是 桂林理工大学。名字就告诉你了,它是搞理工的。这所学校的历史也挺悠久,以前可能是以地质、矿产、资源类的专业比较出名,毕竟桂林这边的地质资源也挺丰富的。现在学科门类也发展得挺全乎了,工科依然是强项。它也有几个校区,屏风校区 和 雁山校区 是主要的。屏风校区离市区近一点,生活气息浓厚,老桂林人对这个校区应该更熟悉。雁山校区和师大、电科的雁山校区挨得不远,形成了一个大学城的样子。理工大的学生,感觉就是那种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类型,学的东西可能没有电科那么“酷炫”,但都是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离不开的基础和骨干力量。他们可能不怎么声张,但一直在默默地贡献着。
还有 桂林医学院,这个就不用多说了,一看名字就知道是培养医务人才的。学医嘛,走到哪里都是个硬专业,救死扶伤,听着就让人肃然起敬。医学院肯定有它的附属医院,学生很多时间估计都在医院里实习、学习。感觉医学院的学生都特别刻苦,毕竟身上背负的是生命的责任。他们可能不像其他学校的学生那样有那么多时间去逛街、去玩,但他们的专业性、他们的奉献精神,是这座城市乃至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一个要提的是 桂林旅游学院。这个学校的名字,是不是和桂林这座城市完美契合?山水旅游名城嘛,当然需要自己的旅游专业院校。这所学校培养的是旅游、酒店管理、会展、艺术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它的校园环境据说非常漂亮,可能是几所高校里“颜值”最高的一个?毕竟是旅游学院嘛,得有点“对外展示”的范儿。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很多都直接投身到桂林本地或者全国的旅游行业去了,为游客服务,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感觉他们的气质可能更活泼、更外向一些,充满了服务意识和创造力。
除了这几所,桂林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院校或者高等教育机构,比如一些职业技术学院什么的,它们也在各自的领域为桂林培养人才,虽然可能没有本科院校那么引人注目,但作用同样重要。
把这些大学放在一起看,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桂林,这座以自然风光著称的城市,它的高等教育格局其实是相当多元的。有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的师范类,有紧跟时代、发展迅猛的电子科技类,有扎根基础、默默耕耘的理工类,有专业性强、救死扶伤的医学类,还有紧贴城市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的旅游类。这些学校就像是构成桂林这座城市不同色彩的颜料,共同绘制出了一个更丰富、更立体的桂林。
而且,别小看这些大学对城市的影响。几十万学生在这里生活、学习,他们的消费、他们的活力、他们的思想,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这座城市。大学城周边的发展,那些小吃街、打印店、租房区,都是因为有了这些大学生的存在而繁荣起来的。毕业季的时候,校园里弥漫着离别的感伤,也充满了奔向未来的希望;新生入学的时候,又把新鲜的血液和旺盛的生命力注入进来。
有时候走在桂林的街头,看到年轻的面孔,背着书包,行色匆匆或者悠闲自在,你就会知道,哦,他们可能是哪个大学的学生。这座城市不仅有甲天下的山水,还有这些青春的、求知的、充满活力的灵魂。大学让桂林不仅仅是一张风景明信片,更是一个有生长、有变化、有未来的地方。它们扎根在这里,和山水一样,成为了桂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嗯,这就是桂林的大学们,各自精彩,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另一面。挺有意思的,不是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