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济南的大学啊,这问题抛出来,脑子里唰一下能冒出好几个名字,都是这座城里挺有分量的存在。最顶梁柱的,那肯定是山东大学,这没跑。山大在济南可不是一个点,是分散开来的好几个校区,像明镜校区(老校区,现在叫中心校区)、洪家楼校区、趵突泉校区,再到千佛山校区,还有兴隆山校区、软件园校区,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每个校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气场。老校区那一片,梧桐树、老建筑,感觉时光都慢下来了,特有历史沉淀感;洪家楼那儿,哥特式建筑,漂亮得不像话,总感觉藏着好多老故事;新校区嘛,就是那种现代大学的模样,大、新、规划得整整齐齐。
除了山大,还有一股力量是山东师范大学。师大在济南,特别是千佛山脚下那个老校区,紧挨着山,旁边就是居民区,生活气息特别浓。师大的学生,感觉身上都带着一股子文艺范儿,或者说一种更贴近普通生活的烟火气。他们的校园,没有山大老校区那种压迫感的历史,但有自己的自在和舒展。再就是长清那个新校区,那边大学城一片,很年轻很有活力。
然后是济南大学,名字就带着城市的烙印。这些年发展挺快,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学。在南辛庄那块儿,学生多,周边的吃的喝的也多,特别热闹。济大给人的感觉,就是务实、接地气。
数着数着,你还会想到专门搞钱的——山东财经大学。原来是山东经济学院和山东财政学院合并的,名字听着就直奔主题。他们的学生,感觉目标特别明确,就是冲着未来的职业去的。在燕山校区,在舜耕校区,还有圣井校区,反正跟钱啊经济啊打交道的都在这儿。
还有一些行业特色鲜明的,比如山东中医药大学,在长清那边,一股脑儿的都是学中医、中药的。那边的学生,走在路上都感觉他们自带一种养生气质,哈哈。然后是山东建筑大学,顾名思义,跟房子、工程打交道多,学校就在二环东边,挺好找的。还有山东艺术学院、山东体育学院,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艺术学院在文化东路那边,那一带因为学校多,特别有文化味儿。体育学院在世纪大道,感觉门口都能听到跑步或者训练的声音。
你看,光是把这些耳熟能详的列一遍,济南的大学版图就已经挺丰富了。但这不仅仅是名字清单,每个名字背后,都连着成千上万个年轻人的四年青春,连着无数老师、职工的日复一日。
想想山大的老校区,春天里,玉兰花开得热烈,雪白雪白的,映着红色的老建筑,特别美。学生们背着书包穿梭其间,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是年轻、朝气,但又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图书馆里,自习室里,总是满满当当的,为了考试,为了未来,都在拼命。到了晚上,洪家楼校区那边的教堂亮灯了,远远看着,像童话一样。旁边的商业街,那是学生们的天堂,小吃摊、服装店、书店,挤得满满当当的。
师大的老校区,在千佛山下,那种感觉更像是一个大社区里的学校。周围的小巷子,藏着各种不起眼但味道绝佳的小馆子。夏天晚上,学生们吃完饭,溜达到山脚下散步,听着知了叫,闻着树叶的香气。师大的校园绿化特别好,各种花草树木,感觉特别有生气。人文气息浓厚,随便一个角落,都可能看到有人抱着书在看,或者低声讨论着什么。
济南大学,给我的印象是它真的很“城市”。离市中心不算远,交通方便,学生们进城逛街特别方便。学校面积不小,操场上永远有打球的人,教学楼里进进出出都是匆忙的身影。这里的学生,身上带着一种闯劲儿,感觉他们跟这座城市融合得更紧密。
说起这些大学,其实也是在说济南这座城市的一部分性格。大学的存在,给城市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那些刚从五湖四海来到这里的新生,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一丝丝的迷茫,他们的笑声、他们的汗水、他们的思考,都让济南变得更有层次。每个学期开学季,火车站、汽车站门口,都是送孩子的家长和拿着大包小包的学生,那个画面,特别鲜活。毕业季就有点伤感了,穿学士服在校园里拍照留念的,各奔东西的,都是青春散场的痕迹。
大学周围的小店、打印店、咖啡馆,都是围绕着学生的需求在转,它们是大学生态的一部分。那些年我们一起去吃过的便宜烤串,一起通宵复习过的自习室,一起在操场上聊过的天,都跟这些大学紧密相连。
济南的大学,不仅仅是教育机构的名字,它们是城市的脉搏,是青春的聚集地,是无数梦想启航的地方。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故事,共同构成了济南这座城市丰富的底色。它们让这座有泉有山有湖的老城,始终保持着一份年轻的活力和蓬勃的朝气。随便提起哪个学校,都能牵出一段段回忆,或者一些有趣的观察。总之,济南的大学不少,而且各有千秋,构成了这座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评论